(廣聞博見)「冷宮」探究   陸茂清

說到「冷宮」,讀者諸君並不陌生,事涉宮廷的歷史小說、古代戲曲中經常見到:

宋·軼名《武王伐紂平話》:「紂王大怒,共妲己摘星樓上傳聖旨,令教皇後與布素之衣,貶入冷宮。」

元·馬致遠《漢宮秋》:「只把美人圖點上些破綻,到京師,必定發入冷宮,教她苦受一世。」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且說申侯在城內,見宮中火起,忙引本國之兵入宮,一路撲滅,先將申後放出冷宮。」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當時唐明皇寵了楊貴妃,把梅妃江采萍貶入冷宮。」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誰知劉妃已將李妃生產妖孽奏明聖上,天子大怒,立將李妃貶入冷宮下院。」

宮廷影視中,也多有大致不殊的鏡頭出現:嬪妃犯錯觸怒龍顏,皇帝臉色一沉:「拉下去, 打入冷宮。」太監擁上前去架起來就走,傳來苦苦哀求聲。

按《漢典》《百度百科》等解釋,冷宮,是皇宮中君主安置、幽禁失寵後妃的地方。

古來帝王,擁有三宮、六院、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七十二妃、八十一禦妻,以及難以計數的宮娥。宮中多怨女,她們中多有失寵、出錯者,莫說一般的宮女,即便是妃、嬪乃至皇后,一旦失去寵幸,便被廢去封號,貶為庶人,剝奪待遇,送去冷宮幽禁起來,無異囚徒。

早就有心見識一下冷宮,記得當年再次旅遊北京時,又去了明清兩朝的皇家宮殿紫禁城,從上午到下午,所經之處,左顧右盼,用心關注各個宮室的門匾,卻總不見「冷宮」二字。當下詢問過工作人員,告知道:整個故宮的近千座房屋沒有稱冷宮的。又問,西太后關押珍妃的地方不就是冷宮嗎?回答說:珍妃井西邊的北三所是關過珍妃的,但也不叫冷宮。

事實是,古來雖早有冷宮之實,但無冷宮之名。

冷宮古稱「暴室」,先秦時本是設在宮廷裏的染坊,以曝曬染品故名。漢朝以暴室地處偏僻冷落處,所以多了一個功用:禁閉失寵的皇后妃子,請看漢末應劭《漢官儀》:「暴室,主宮中婦人疾病者,其皇后、貴人有罪者,亦就此室。」唐朝史學家、訓詁學家顏師古的注解更為直白:「暴室,內宮人獄也。」《後漢書·桓帝鄧皇后紀》:「詔廢後,送暴室,以憂死。」是說漢桓帝的皇后鄧猛女,因與妃子郭貴人等爭寵,惹惱了桓帝,桓帝降旨廢為庶人,關在暴室,致憂鬱氣憤而死。

以後的魏晉、南北朝、隋唐各代皇宮裏,均有關押失寵宮人的暴室。宋朝以後,雖有「冷宮」之名頻繁出現在戲曲、小說中,社會上也多有口耳相傳,但正史中並無「冷宮」,皇城裏也沒有稱「冷宮」的宮室。

事實上的冷宮,又在哪裏呢?只能說是帝王幽禁廢黜嬪妃宮女所在處的統稱。

早在西漢武帝時,帝后寢宮兩側靠外牆處建有房屋數座,是給宮女住宿的宮中旁舍,名曰掖庭。掖庭中劈出一處,用於關押失寵嬪妃宮女,這就是上文所說的暴室。據《西漢會要·職官》,這裏又叫「暴室獄」、「掖庭獄」,由宦官擔任獄丞監管,對外隔離,日夜看守。

兩漢時期的暴室、掖庭,就是那個時代的冷宮。

讀過白居易《上陽白髮人》,可知東都洛陽城裏的上陽宮,便是大唐的冷宮。

唐玄宗得了楊貴妃後,視為掌上明珠,厚寵無比,儼然後宮之主。這尤物性本妒嫉,但凡見別的嬪妃長得漂亮的,便大發醋意,即命搬住遠處的上陽宮去,實際上幽禁在那裏。可憐有些資色的宮女,還未見到皇帝的面,就被送往上陽宮,沒有自由,更無幸福,過着暗無天日的淒慘生活,請看白居易的真切描述:「上陽人,上陽人,紅顏暗老白髮新。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遙側目。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

明朝的冷宮,一是紫禁宮裏的景陽宮。

王恭妃受明神宗冷落,被幽禁在東西六宮中最清冷的景陽宮裏,十餘年不能與兒子見面,直到病死,依然深鎖不開。

二是乾西所,明熹宗時,成妃李氏得罪了極受寵信的太監頭目魏忠賢,被革除封號,趕去禦園西面的乾西所幽禁了四年。明光宗的郭定嬪、張襄嬪、李恪嬪,也曾在乾西所禁閉。

故宮裏的北三所,是清朝的冷宮,珍妃被慈禧太后推入井中殺害前,就關押在裏邊。地點在故宮東北方位景祺閣的北端,是一個獨立的小院子。也據工作人員言,北三所的資料,僅內部文獻中有所記載,外部是沒有資料可查的,只有在清末當過差的太監,才能說個大概。

「維新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血腥鎮壓維新派,連支持變法的光緒皇帝也難以倖免,被囚禁中南海南海裏小島上的瀛台,致光緒積鬱成疾,含恨而死。

這瀛台,是清朝的又一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