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䍡,粤音「六」(luk9),其含義為:一.「罜䍡」,小魚網。《國語‧魯語上》:「鳥獸成,水蟲孕,水虞於是禁罝罜䍡。」二.用小網捕魚。徐珂《清稗類鈔‧師友類》:「日從溪邊䍡小魚,雜野蔬為食。」
5. 轆,粤音「碌」(luk7),其含義為:一.「轆轤」,汲取井水的起重裝置。二.一些機械上的絞盤。三.象聲詞,形容車輪等的聲音:風車轆轆;飢腸轆轆。四.車輪:甩轆;單車轆;汽車轆。
6. 樚,粤音「碌」(luk7)。「樚木」,醉魚草。馬錢科,落葉灌木。莖葉有毒,揉碎投河中,能使魚麻醉。
7. 簏,粤音「碌」(luk7),其含義為:一.竹篾等編成的盛物器,多為圓筒形:筐簏;字紙簏。二.量詞:一簏金;兩簏銀。
8. 麓,粤音「碌」(luk7),其含義為:一. 山腳:山麓;泰山之麓;黃山之麓。二. 生長在山腳的林木:林麓。三. 看守山林或苑囿的官員。《國語‧晉語九》:「主將適螻而麓不聞。」
9. ,粤音「碌」(luk7),同「麓」。清戴名世《蓼莊圖記》:「桑麻林 ,遠近映帶。」
10. 蔍,粤音「碌」(luk7)。鹿蹄草。鹿蹄草科,多年生常綠草本。葉互生,圓形或廣橢圓形,帶革質,以葉像鹿蹄得名。全草用為止血藥。
11. 鄜,粤音「膚」(fu1),其含義為:一. 地名。「鄜縣」,在陝西省北部,今改名「富縣」。二. 姓。
12. 麂,粤音「己」(gei2)。鹿科動物,體型小,毛黃黑色或棕色,雄的有短角。皮名貴,肉美味。
13. 麀,粤音「休」(jau1),其含義為:一. 雌鹿:麀鹿。二. 泛指雌獸:麀牡。
14. ,粤音「挺」(ting5)。鹿跑的樣子。見《集韻》。
15. 麤,粤音「粗」(tsou1),同「粗」,古文。《說文》:「麤,行超遠也。从三鹿。」其含義為:一. 粗糙,粗劣。《禮記‧王制》:「布帛精麤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 二. 粗疏,粗淺。《玉篇‧麤部》:「麤,疏也。」三. 粗大。《史記‧樂書》:「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麤以厲。」四. 粗放,豪壯。唐姚合《劍器詞三首》之三:「破虜行千里,三軍意氣麤。」五. 粗暴,粗野。《韓非子‧十過》:「知伯之為人也,麤中而少親。」六. 粗鄙。唐王彥威《宣威軍鎮作》:「寄語長安舊冠蓋,麤官到底是男兒。」七. 粗布。《荀子‧禮論》:「資麤,衰絰,菲繐,菅屨。」八. 粗略。清姚鼐《述庵文鈔序》:「發而讀之,自謂麤能知先生用意之深。」九. 草鞋、麻鞋之類。《急就篇》卷三:「屐屩 麤羸窶貧。」十. 粗糧,糙米。後作「粗」。《左傳‧哀公十三年》:「粱則無矣,麤則有之。」(一百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