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視窗)遠去的童年遊戲  黃平安

十一、踢毽子

「一、二、三……七十六、七十七……」,院子裏,姐姐正在跟鄰居家的小玉進行踢毽子比賽,最終,姐姐踢了七十七個,小玉只踢了五十三個,姐姐獲得了勝利。

踢毽子是傳統的遊戲,起源於何時,沒有作過考證,但自我記事起,無論是在村裏,還是在學校,都能看到孩子們踢毽子的歡快場面。踢毽子為甚麼會受到歡迎?我想,還是它的「平民化」,巴掌大塊平地,一隻小小的毽子,即使一個人,也能玩起來。那時候,孩子們玩的毽子,都是家長幫着自製的,且不用花一分錢。姐姐踢的毽子,就是母親親手做的。她找來一隻方孔銅錢,一小塊花布,幾根雞毛,就開始了她的創作。毽子要結實、好看,關鍵在於雞毛。母親在大花公雞的翅膀尖上拔下一根最粗最長的羽毛,再在雞脖子上拔幾根漂亮的雞毛。先將那根粗大的羽毛根部剪下幾公分長的一段,便有了一段韌性極強的細管。將細管一端劈成四半,成一個「+」號狀。用花布將銅錢緊緊地包起來,再將細管帶「+」號的一端縫製固定在布包上,細管與銅錢呈垂直狀,毽子的底座就做好了。母親選擇了幾根最漂亮的雞毛,插進底座上方的雞毛管裏,要將管子插滿和插緊,踢的時候才不至於脫毛。插的時候要講究羽毛的角度和方位,保證羽毛向各個方向彎曲和展開,這樣既好看又能保持平衡。

銅錢雖小,但分量較重;羽毛雖多,卻十分輕便。雖然簡單,但結構合理,無論怎麼踢,它都會快速降落,且底座先着地,就像現在的羽毛球一樣。那個時候,男孩子書包裏往往藏着方寶,而一隻漂亮的毽子則是女孩子書包裏公開的秘密。一到課餘,她們要麼獨自練習,要麼三五好友互相切搓,興趣來時,還會自行組織比賽。賽制也很簡單,同樣的踢法,誰踢得多誰就是勝者。還有一種玩法,類似現在打羽毛球,厚一點的書本作球拍,毽子作球,兩人相向而立,距離數米遠,玩法也跟打羽毛球差不多。毽子會不會是羽毛球的前身?我看很有可能。

那時,孩子們的踢法不多,一般都是單腿站立,另一條腿屈膝,向內向上擺動小腿,用踝關節內側踢毽,待毽子下落到一定高度,就要精準接住,並用力再踢。協調性好的孩子,一口氣能踢一百多個。記得我帶的班級中,有個小名叫春兒的女孩,她的媽媽給她做了一隻又大又漂亮的毽子,特別引人注目。春兒喜歡踢毽子,而且踢得很好,不僅熟悉基礎踢法,還跟着媽媽學到了一些花式踢法,因此,春兒自然成了女孩子們的教練,也成了女孩子們眼裏的明星,身邊總有一幫「粉絲」圍着她轉。

踢毽子時,要用到眼、手、腿等身體多個部位,鍛煉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促進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是一項很好的運動。今天,毽子的做法和玩法已花樣百出,很多人都愛上了這項運動,這無疑是令人欣慰的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