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岜沙苗寨:「槍手部落」的變與不變   崔曉強

火槍迎客、鐮刀剃頭,奉樹為神……打開社交媒體,一條條介紹岜沙苗寨的短視頻吸引數百萬次點讚。

這個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的古老苗寨,因其獨特的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被越來越多網友列入「種草清單」,這個「中國最後一個槍手部落」正漸漸褪去神秘外衣。

由從江縣城出發,沿著國道進入月亮山區,南行不到20分鐘,路兩旁的禾晾架和吊腳樓提醒旅人,目的地已到。

岜沙,苗語意為草木繁盛之地。陡峭的山坡上,大片的吊腳樓順著山勢向兩邊延伸,5個自然寨2879人就在這密林環繞中生活。現年73歲的滾水信就是其中一員。

寨門前,滾水信和其他十餘名村民站在道路兩旁,依次舉起半人高的火槍,朝天空按動板機。隨著清脆的槍響,一縷縷白煙從槍口冒出。在場遊客早就掏出手機、相機,將這精彩一幕留作紀念。

「在岜沙,成年男人都有自己的火槍,每一把槍都在公安部門登記備案過。」滾水信說,他15歲舉行成人禮後獲得了自己的火槍,莽莽深山曾是他和父輩的獵場。

「不過現在我們的槍裡只有火藥,並不裝彈。」半個世紀以來,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增強和旅遊產業的開發,岜沙人的火槍已成為他們精神圖騰,承擔起給遊客展示的功能。

眾人邊走邊拍,目之所及皆是新奇。岜沙苗寨人多地少,層層疊疊的不僅是吊腳樓民居,巨大的禾晾架擠在一起,晾曬的香禾糯在陽光下凸顯豐收的喜慶。

「我們沒有大塊的平地,只能把稻穗一層層晾在空中,一個月後再收進禾倉。」村民滾學華說,千百年來,當地依然沿用這種傳統的糯稻晾曬方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岜沙苗寨是沒有理髮店的。」行至大寨寨中,滾學華提醒大家將目光轉移到在院壩曬太陽的男性村民髮型和裝束。

岜沙男子留著特有的「戶棍」髮型,即將頭四周的頭髮剃光,只留下中間頭髮並挽在頭頂。需要修剪的時候,同伴用別在腰間的鐮刀三兩分鐘就能將對方「戶棍」以外的頭髮剃乾淨。

岜沙人認為,「戶棍」如同大樹,是連接祖先靈魂的命脈。岜沙人熱愛自然,把樹木當神來祭拜。

滾水信介紹說,村裡每當有孩子出生,他的父母便會種上一棵「生命樹」。待人死後,他的家人就會砍下這棵「生命樹」,並以此為棺。下葬後也不立碑,而是在墓穴上再種一棵樹,象徵人與樹同在。

進入古蘆笙堂廣場,約百名遊客圍坐一旁,等待民俗表演的開場。

「這裡的民風很淳樸,走在路上很多村民都會和你打招呼。」兩天前,深圳白領李凱凱在短視頻平台刷到「槍手部落」的視頻,半小時後她就買好前來從江的高鐵票。

音樂聲響起,身旁的苗族姑娘們放下手中的刺繡,進入民俗表演隊伍。

「村民組織了兩支表演隊,將苗族蘆笙舞、鐮刀剃頭、婚慶習俗等編排成節目。她們都不是專業演員,用演出來補貼家用。」主導岜沙苗寨景區化建設的貴州神秘從江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管理部負責人石大江介紹說,目前約有200名村民加入表演隊,每人隔天演出2至3場,可獲得近百元收入。

「岜沙人依舊『腰不離刀,肩不離槍』。」從事岜沙苗寨旅遊工作7年的石大江說,岜沙旅遊火了,文化也「活」起來了。

「我們打算增加互動性強的服務業態,將現有旅遊線路擴展成『面』,不僅讓遊客有更立體的觀光體驗,也讓更多村民共享旅遊紅利。」石大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