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幼稚園針對幼兒首次入學的「入學面談」於整個三月都如火如荼地進行着,而面試些甚麽,成了辦公室茶餘飯後的話題。有喜有憂,有的同事說面試時老師出的題刁鑽,有的說「根本想不到老師會問孩子在家的行為習慣,包括吃飯是誰餵,孩子不知道就說是媽媽餵,能不能面試成功真有點擔心啊。」
同事的擔心不無道理。其實,無論面試學校對孩子說甚麽,無非是考察學前孩子在家庭教育下的品格養成與學習習慣吧。比如雙親的教育理念是否一致,對子女的興趣培育有沒規劃,日常家庭照顧方式。自我介紹能不能對答如流,叫甚麼名字?幾歲?男仔還是女仔?介紹家人時,爸爸媽媽的名字,有沒有兄弟姊妹?還有對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常識的認知,如形狀、顏色、大小。辨認日常物件,如杯、牙刷、筷子等用途。分辨水果、食物、文具、玩具、交通工具等名稱。辨認動物圖案,辨認五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認識簡單的英文字母,十以內的中國數字等。有的會讓家長看四格漫畫給孩子講故事,老師觀察親子互動。而這些無非就是考驗一個孩子從小在家庭學到的啓蒙教育,這種啓蒙教育裏也摻雜着父母對孩子的品格養成和好學上進的心。
人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每個孩子基本上都從三歲開始上幼稚園,經過三年幼稚園的學習生活,也基本可以看到孩子將來是甚麽樣的人。家中孩子每年的操守分都比較高,與同學相處也能處處謙讓,總能為他人着想。而這些品格,從幼小就已經養成了。孩子能在玩滑梯時表現出先讓比自己小的,再讓比自己大的,最後才是自己玩。
孩子通過在幼稚園的學習更將這種品格得以鞏固和加強,比如孩子學會了糾正我的交通規則,即正確地走斑馬線或等紅綠燈。有時看見車還很遠,紅燈還沒變綠燈,着急辦事的大人總是會穿越馬路(這種事情現在當然沒發生過),但能得到孩子的提醒,自己也感到行人過馬路的交通規則雖然簡單,也必須要遵守,否則我們要教孩子良好的品行為甚麽?孩子雖然只是簡單的為家長糾正,但不得不說,在入讀幼稚園前的品格養成和入學後的品格鞏固,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