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言)天才的平衡點 方婷
郎朗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他曾經因為父親的執著,讓他也變得只想要「競爭」、「贏」,但這些對於音樂藝術的表現,卻沒有幫助,音樂是更為深沉複雜的,只專注在「贏」,反而無法領略音樂真正的美好。
郎朗提到:「我體認到,鋼琴並不是唯一美好的事物。朋友很美好,莎士比亞很美好,扣籃也很美好。我才終於學到了我所受教育的最重要一課:平衡才是最關鍵的。」
郎朗最後的突破,是在美國寇蒂斯音樂學院時,他的老師格拉夫曼告訴他,不要執著於參加比賽,才能擴展音樂的視野,於是郎朗擺脫追求競爭、當第一的執著,最後成為世界知名的鋼琴演奏家。
很多人看到這邊也許會想,若不是當初郎爸這樣接近瘋狂地逼,郎朗也不會有如今的成就,自由寬鬆和嚴格管教這兩種教育方式,究竟哪個更好呢?這個問題,郎朗的老師格拉夫曼給出一個很棒的答案,他說:「有一定的壓力和約束是好的,但很多情況下要因人而異。嚴厲的教育方式對郎朗是適合的,因為他有天分,而且喜歡彈琴。」
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天才,也不介意做虎爸虎媽,但他們卻沒有估算到事情有可能發生最糟糕的一面,哪怕是有天分的,亦需要有相應的抗壓能力,才能真正達到最頂尖的地位。光是一味地強迫着,在這個社會中,又有幾多人可以成功?背後有幾多人因而想偏了,又或者徹底地被嚇怕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