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觸中華)廣州行腳  海浪

     第二天,我們的行程是別人眼中頗另類的博物館之旅,首站是被譽為「嶺南文化之光」的南越文王墓──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王博物院分為王墓及王宮兩個展區;我們去的是王墓展區,位於越秀區解放北路,展區又分為王墓原址陳列樓及綜合陳列樓;我們先進入綜合陳列樓,樓內展品,是闡述南越國興亡的展廳。據現場的資料介紹:「秦始皇滅六國之後,派大將任囂南下嶺南,取百越之地;任囂取得嶺南後不久就病逝,由副手趙佗接任,治理兩廣。公元前二零六年,秦朝滅亡,中原大亂,趙佗成為一方之主,至公元前二零三年,趙佗稱王,建立南越國。如今發現的南越王墓,就是趙佗的孫,第二代南越王,文王趙眜的陵墓,其墓室就在綜合陳列樓後邊的王墓原址陳列樓,墓室用石塊壘成,至今仍保存得頗為完好,遊人可從墓道的斜坡進入,墓分七室,分別是前室、主室、後藏室、東西耳室及東西側室,墓室已清理乾淨,地面鋪上木板,以免遊人踏毀地磚,墓室頂的石塊,已經移開,在玻璃拱頂的保護下,顯得明亮整潔,墳墓的陰森氣氛,早已消散殆盡。

     離開墓室,續往隨葬品展廳參觀,展品中,最為珍貴的,是墓主人的絲縷玉衣,有圖片展示,出土時,絲縷與屍體已完全腐化,玉片散落,現經清理,已重新串成人形,而墓主人的遺體,就僅餘一塊頭骨及一片連牙的顎骨,與其他隨葬品,一起任人觀賞。這批保存完好的隨葬品,及更多已化為塵土的隨葬品,都是兩千多年前,先民辛勞的成果,由此可知,當年工程的浩大。

     遊罷南越王墓,下午,我們到了越秀公園。越秀山乃廣州最重要的名勝,園內的五羊石像,是廣州的地標,別名羊城、穗城皆由此而來;而另一景點鎮海樓,就曾與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浙江嘉興的煙雨樓,合稱「四大名樓」,鎮海樓樓高五層,故又名「五層樓」。我們先在五羊石像下打卡,而後去尋五層樓,我們沿公園的林間步道,蠕蠕上行,沿途空氣清新,環境寧靜優美,漸近山巔,高大的古城牆,乍現林間,並漸伴道側;從碑記得知,城牆始建於明,牆身殘高在十米以下。城牆似是近年重修,因建於山上,令外觀顯得巍峨挺拔。我們走盡小道,便到了鎮海樓的腳下了。

     鎮海樓,本是古城牆的城樓,如今是廣州博物館鎮海樓展區,展品以凸顯嶺南地區的東西文化融合為其特點,藏品非常豐富,我與孩子漫步登樓觀賞,因展品太豐,我們只能浮光掠影地看看而已;最後,我們登上了第五層展廳,那副極受筆者中學時國文老師推崇的名聯,就展現目前,聯曰:「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星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此聯氣勢磅礴,乃出自晚清名臣,兵部尚書彭玉麟之手。光緒十年(公元八八年),中法戰爭爆發,彭玉麟奉旨到廣東辦理防務,以五層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督師抗法,可是,清廷卻選擇妥協,彭玉麟心中不忿,異常鬱悶,他登上五層樓,舉目廣州城,油然感慨,立就此聯。今日中華重振,國家復興,當可告慰天上的彭公了。遊罷鎮海樓,離開越秀公園,便轉往北京路步行街而去。

     北京路,位於廣州市中心,北起中山五路,南至惠福路,全長四百四十米,沿街名店,老字號及大小商場林立,遊人比上下九更為擁擠,是廣州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也是兩千年來的商業中心。二零零二年,在北京路步行街發現古道遺迹;古道始於唐代,至民國年間,層層疊疊,共十一層,從玻璃罩下望,明代的、宋元,以至五代南漢國的,層層鋪路磚,清晰可見,仿似片刻之間,遊走千年。

     其時,步行街上,正在舉行潮汕土產品展銷,我們嘗嘗逛逛,又買些零食,不覺又近黃昏,街上遊人,就更加絡繹不絕,逛得累了,尋個性價比高的食店,用過晚膳,便結束行程,回旅店去。(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