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昔日的調景嶺(一)  圖文/平川

 提起調景嶺,便讓人聯想起昔日難民營寮屋和飄揚在漫山遍嶺上的「青天白日」的旗海畫面。調景嶺難民營,曾經是香港一處政治避難所,那裡持續了十多年沒有水電、郵政、交通、醫院、警署和衛生等設備;難民營之間凹凸不平和骯髒不堪的羊腸小徑;嶺上貧瘠荒涼和物資奇缺,但卻一度聚居了萬多人。自1995年4月,香港政府正式宣佈全面清拆調景嶺寮屋區,並將一部份土地用以興建將軍澳新市鎮,直到1996年拆卸完成為止,過去調景嶺的寮屋光景,便正式煙沒在大氣之中。某日,我與友人就循著當年調景嶺難民營的軌跡,試圖去訪尋30年前的它,好在大氣裡去感受一下它曾經存在過。

 那天我與友人在寶琳地鐵站落車,乘小巴往靈實醫院下車,從靈實醫院的後閘位置向寶琳南路走,約步行10分鐘,便看到「將軍澳風物汛」的指示牌。可惜當到達「將軍澳風物汛」博物館的時候,卻發現它並未有開放,而距離它不遠的「靈風雅舍」,也因工程尚未竣工而禁止入內參觀。即便如此,卻依然無阻我們尋訪的步伐。

 想要尋訪昔日的調景嶺,就不得不去了解一下它的歷史了。查1819年清朝刊行的《新安縣志》裡,還未有關於調景嶺的任何記載。到了1905年,一名加拿大籍的退休公務員倫尼,因為看準了當時香港並沒有一間具規模的麵粉廠,所以他便由加拿大運送麵粉到香港,並開設製造麵粉的公司。他買下了當時位於魔鬼山下照鏡環的一塊平地,並在該處興建一間小型磨坊來經營麵粉生意。可惜後來因為麵粉的製作成本過高,兼又質素欠佳,令他欠下了巨債,結果倫尼於1908年自殺身亡,並被安葬在跑馬地的香港墳場內。對於他的死亡,有說他是在距離麵粉廠3公里外的鯉魚門水域跳海自盡的,也有指他是在麵粉廠內自縊而死的,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那裡又被稱為「吊頸嶺」。在倫尼死後,麵粉廠被清拆了,廠址只剩下一大片平地和一個廢棄的碼頭,由於一直被荒廢,致使該處雜草叢生。

 1941年日佔時期,日軍曾在那裡建立指揮部,並在那裡拷打犯人,酷刑之後,每每將犯人斬首處決,並將屍首拋進海裡。到了1948年,第二次國共內戰從黃河流域蔓延至長江流域,國民政府在1949年1月宣佈遷都廣州,很多戰敗及受傷的國軍及家眷,隨政府南移至廣東省一帶,及至1949年底國民政府失守,國軍撤出大陸,退守台灣,那時不少國軍官兵,因未能趕及登上撤退到台灣的船艦,而被迫湧入香港,並聚集於九龍半島的東部,一個名為「吊頸嶺」的靠海山岡上,由於那裡十分荒蕪,所以他們的生活異常艱苦。到了1950年代,香港政府將大批來自內地的難民,從港島的摩星嶺遷到吊頸嶺,時任的社會局救濟署署長,取吊頸嶺的諧音,把山嶺的名稱改為「調景嶺」,有「調整景況」的含意,而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1950年代末,難民人數已經超過了一萬人,平日寮屋的營地,從碼頭到民居,都掛滿「青天白日」旗,比台灣社區內懸掛的還要多,所以,當時調景嶺又有「小台灣」之稱。每逢雙十節或青年節,調景嶺都會張燈結綵、搭建牌樓及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及升旗禮,而一大片的旗海就在依山面海的調景嶺上飄揚。1956年,調景嶺曾經發生過左派人士與親國民黨人士主導的雙十暴動的事件,香港政府有鑒及此,於1961年決定發給調景嶺難民香港身份證,並改善該區的基建,水電設施及開闢車路,又在山上建立警署,並設有哨崗,目的就是為了可以居高臨下,嚴密的監視該區的動靜,避免再發生同類的事件。◇(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