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搜聞)「一躍千年」:探訪鄂倫春族的新生活 金地 徐凱鑫

 「興安嶺的大樹有多少根,且問問我們鄂倫春;興安嶺的野獸有多少種,且問問我們獵人。」在中國東北的興安嶺上,流傳著這樣一句歌謠,講述的正是世居於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族。數個世紀裡,鄂倫春族衣皮食肉、樺皮為屋,曾在原始森林中過著艱苦的遊獵生活。

 70年前,黑龍江省的鄂倫春族走出深山,定居開啟新生活。從原始社會到現代文明,「一躍千年」的鄂倫春族告別過往,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70年後,在新的時代新的產業中,鄂倫春族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唱響興安嶺的「新聲」。

 走進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鄂族村,在藍天和山嶺的映襯下,一座座粉色、綠色、黃色的小屋整齊排列,水泥路直接通到家門口。一戶人家院子裡種著幾壟青菜,客廳擺著沙發、電視、冰箱,兩室一廳的房子收拾得井井有條。

 整潔乾淨的村落、寬敞明亮的新居,是鄂倫春族如今的生活寫照。瞭解鄂倫春族的過去,更能感受幸福圖景「一躍千年」的珍貴。

 「從小生活在山林裡,再難走的地方也能穿梭。」八旬鄂倫春族老人葛淑賢回憶著小時候在山上的生活。鄂倫春族被稱為「興安獵神」,孩子七八歲就跟著大人去打獵。他們必須熟悉山嶺的每一塊石頭、每一條河流,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那時住的是用樺樹桿和獸皮搭建的『撮羅子』,吃的是野果、獸肉,生病了只能靠野生的草藥。」

 1953年,黑龍江省的鄂倫春族走出山林,在如今的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呼瑪縣,黑河市愛輝區、遜克縣等地定居。「下山後住進了政府提供的房子,吃穿有保障,還可以去上學,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葛淑賢說。

 70年間,隨著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的各項政策落地見效,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力度持續加大,鄂倫春族與各族群眾一道,邁向了更美好的新生活。曾經「一人一馬一桿槍」的鄂倫春族放下獵槍,依靠勤勞的雙手投入到中藥種植、手工藝品製作等產業中。近年來,乘上鄉村振興的快車,鄉村文旅發展也讓鄂倫春族有了更多致富渠道。

 在十八站鄉鄂倫春民族風情園,帶有民族風情的「撮羅子」造型建築與鄉間的自然風光相得益彰。從2018年開始建設,5年來這裡已成為集住宿、遊玩、文化體驗於一體的旅遊園區。

 「這裡有手工藝作坊,可以體驗手工藝製作過程;有跑馬場,可以騎著鄂倫春的小馬,感受民族生活;還有射箭場,可以嘗試鄂倫春族的狩獵方式,很多南方遊客覺得很新奇、很喜歡。」十八站鄉鄉長孟威說。

 以鄂倫春民族風情園為依託發展餐飲、民宿等產業,推動文化資源向文旅、經濟資源轉化。如今,十八站鄉527名鄂倫春族群眾中約一半參與到旅遊產業中。2022年,鄂族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05.88元,較2013年增長109%。

 「鄂倫春」意為「山嶺上的人」。千百年來,美麗的興安嶺養育了鄂倫春族,也滋養了鄂倫春族的文化。今日「山嶺上的人」正用自己的方式傳承著這份獨特文化。

 「鄂倫春的民族語言特別豐富,我們不能忘記自己的語言,一定要代代傳下去。」70歲的鄂倫春族老人戈曉華一直致力於鄂倫春民族語言的保護和傳承。

 2020年,戈曉華偶然發現可以在手機微信群裡用直播的形式給大家上課,便開始在微信上教大家說鄂倫春語。「只要感興趣我都會教,一傳二、二傳三,學生漸漸多起來,現在有170個。」她說。

 在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鄂倫春族民間畫家關桃芳的工作室裡掛滿了她的作品:「撮羅子」裡正在熟睡的母親、馬背上舉槍的獵人、鞣製獸皮的婦女……一幅幅用樺樹皮製成的鏤空畫,栩栩如生地展現了鄂倫春族的生產生活場景和民俗風情。

 很多人問關桃芳,為什麼要用樺樹皮來作畫?她說:「過去在原始森林裡,我們鄂倫春族的生產生活離不開樺樹皮,所以我想用這種特殊的材料把鄂倫春的燦爛文化記錄下來。」

 關桃芳說,她的作品裡既有過去的故事,也有鄂倫春族下山後的生產生活故事,她還要繼續創作下去,用自己的方式傳承鄂倫春的文化。

 「興安嶺上彩雲飄,呼瑪河水泛波濤。鄂倫春走進新時代,高舉金盃唱歌謠……」一曲《鄂倫春走進新時代》道出了鄂倫春族的心聲,講述著興安嶺上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