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霞在金馬獎六十週年獲頒終身成就獎,很多影迷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她從《窗外》(1973)的純情玉女,成功蛻變為《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1992)裏英氣不凡的東方不敗,從而忽略了這位傳奇女星進行形象轉型時的「過渡期」。其實早在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林青霞已經低調地置身其中。陳韻文編劇、譚家明導演的驚悚片《愛殺》(1981),乃林青霞由早期銀幕形象轉型的第一步。
林青霞演藝生涯更重要的轉捩點,是她在一九八二年從美國回港。其時香港電影的大環境發生巨變,很多新銳導演湧現,當中最亮眼的一位找她拍戲。他們相約在九龍北京道巷子裏一間地下餐廳見面,當餐廳門打開,迎面而來的是一對特殊的男女──男的山羊鬚,藝術家氣質,女的頭髮比男的短,服裝新潮,他們便是徐克和施南生。他們輕鬆的喝酒聊天,英語噼哩啪啦的,令她彷彿見到不同世界的人。
林青霞出道十週年,她與徐克首度合作的電影《新蜀山劍俠》(1983)橫空出世。她扮演的瑤池仙堡堡主,仍然具有「不食人間煙火」的設定;可是當她得知大俠丁引(鄭少秋飾)遭血魔附身,便果斷地冰封仙堡,犧牲小我,拯救天下蒼生。此角色證明了徐克很早就有意把林青霞由瓊瑤式玉女,改造成新一代俠女。堡主戲份相當有限,卻令觀眾驚艷不已。我們不難理解一位出眾的電影作者,如何一邊大刀闊斧,一邊小試牛刀。
回首徐克為新藝城影業有限公司執導動作喜劇《鬼馬智多星》(1981)後,便由叫好不叫座的影壇新晉一躍而成為當時得令的賣座導演。接着,施南生加盟新藝城,出任行政總監。續集《我愛夜來香》(1983)雖然改由泰迪羅賓操刀,但依然保有策劃人徐克的漫畫式狂想曲。片中的兩男一女「嬲字」組合,配合趣味盎然的舞會場面、機關場景和動作設計,想像力與娛樂性都不遜於後來吳宇森的《縱橫四海》(1991)。
女主角表面上是個魅力沒法擋的局長未婚妻,隱藏身分竟然是「天字第一號」間諜。這名以抗日救國為己任的女俠,外型、身手、智慧、意志、領袖魅力兼具,其夜行緊身衫黑衣人形象,恰如六十年代粵語片中的黑玫瑰、女殺手和女黑俠木蘭花等「珍姐邦」人物重出江湖。難道那時徐克、施南生和新藝城高層們已經能夠從一個台灣美女身上,發掘出一種既相似又有別於于素秋、雪妮或陳寶珠等粵語片影星的獨特氣質?
《我愛夜來香》風格上縱使玩味十足,但愛國意識濃烈,且在之後同由林青霞主演的《刀馬旦》(1986)中得以繼承。片末羅賓探長(泰迪羅賓飾)所謂的「大女人主義」,以及警察局長肥雞(秦沛飾)與一眾部下都「想做女人」的怪論,無疑是徐克式「性別倒錯」戲碼的原型之一。難怪《刀馬旦》的林青霞狠心剪掉長髮並以男裝示人,這個督軍女兒的真實身分,原來是大義滅親的革命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