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萬象)漫步京城,體驗古老文化「煥新」魅力  賀小童 張澤鈺

 「我也有兔兒爺啦!」六歲女孩萌萌開心地走出北京東嶽廟的大門,手裡拿著顏料半乾的石膏兔兒爺模型——她用稚嫩的筆觸為兔兒爺添了一件五顏六色的「新衣裳」。

 「我還是第一次帶她來民俗博物館參加節日活動。」萌萌的母親、北京市民周女士看著興奮不已的女兒,露出會心的笑容。她說,在動手體驗中瞭解中秋民俗文化,「這樣的機會難得,作為親子活動也很好玩」。

 畫兔兒爺、做月餅、猜燈謎……今年中秋,位於朝陽門外的北京民俗博物館(東嶽廟)舉辦「我們的節日·中秋節」傳統節日文化活動。遊客現場製作月餅,品嚐桂花酒,體驗古老祭月儀式,赴一場傳統文化之約。

 東嶽廟瞻岱門「兔兒爺山」上,端坐著一個個身披鮮艷彩繪的泥塑兔兒爺,彷彿在歡迎前來體驗民俗活動的遊客。牠們有的身披金甲手捧元寶,有的跨騎金虎威風凜凜,在朱門碧瓦的映襯下很是活潑喜慶。

 兔兒爺,源於嫦娥奔月神話中搗藥的玉兔。中秋供兔兒爺,是北京人的傳統習俗。

 「修繕前,我們幾乎每年都來東嶽廟擺『兔兒爺山』。」泥彩塑製作技藝傳承人胡鵬飛從絡繹不絕的顧客中抽身向筆者介紹,今年來「請兔兒爺」的人特別多,「這是延續數百年的老北京傳統,我們希望給大家提供最原汁原味的文化體驗」。

 北京東嶽廟建成於一三二三年,保存了元明清三代建築特色,經過兩年多的修繕與保護,以東嶽廟為主體的北京民俗博物館於今年八月重新向公眾開放,七百歲的東嶽廟再現真容。

 東嶽廟的修復煥新,是北京保護修繕歷史文化建築,發展文旅事業的縮影。古老建築滿足當代人的文化需求,展現出新的魅力。

 北京中軸線南段,永定門附近的先農壇裡,大樹參天,建築莊嚴。古老的門窗和柱子已經恢復原有鮮亮的朱紅色,殿內檐上的旋子彩畫經過清洗除塵重現風采……

 先農壇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先農神和舉行親耕典禮的地方。今年七月,先農壇用於存放耤田收穫穀物的神倉建築群經過修繕,二百多年來第一次向觀眾揭開了神秘面紗。

 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也座落於先農壇。「各位請抬頭看,上面這方結構精妙的『星空頂』,是國家一級文物、中國現存明代藻井實物中的精品——北京隆福寺正覺殿明間藻井。」隨著講解員手指的方向,眾多遊客駐足觀看。

 最近,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迎來了修繕重張後的遊客高峰。「時逢節日,遊客量較修繕前翻了幾番,講到嗓子『冒煙』。」講解員笑著說。

 中秋節這天,家住朝陽區的「老北京」李女士帶著身著馬面裙的女兒專程前來先農壇參觀,在修繕一新的朱色大門前拍照留念。「孩子初一了,喜歡古建築,我就帶她實地走走,觸摸一下書本之外的歷史。」李女士說。

 「我特別喜歡中國傳統節日和歷史建築,在這裡可以對比同一時期的中西文化與建築,很有意思。」已在中國生活了九年的外國友人伊麗莎白說,她每週都要帶孩子參觀一個不同的博物館,漫遊古老京城是她北京印記的一部分。

 前不久,老書迷情有獨鍾的北京「地壇書市」闊別十年重回大眾視野,吸引了二百餘家出版商展銷四十餘萬種優秀出版物及文化產品,還發放了約一百一十五萬元優惠券。約四十八萬七千個讀者前來選購書籍,在地壇公園徜徉書海。

 「地壇作為北京文化地標,不僅提供了出版社與讀者零距離接觸的場合,也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參加今年「地壇書市」的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藝術分社展位負責人侯洋說。

 據悉,北京市各博物館在基本陳列的基礎上,圍繞中秋、國慶主題,推出各類展覽活動一百多項。

 「歷史與現實在這裡交匯,帶給遊覽者更加豐富的體驗。」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寧強評論道,古老文化地標「煥新」,拓展了人們文化生活的空間和維度,也助推消費升級、旅遊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