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安陽歷史遺跡(二)  圖文/汪秀紅

 安陽市內的文峰塔,是罕見的「頭重腳輕」節節高的造型。因為全國大多數寶塔都是底座龐大來保證地基的穩固性,越往高上面建築一層比一層小。但建於五代後周(公元952年)時期的文峰塔,造型則截然相反,越往上面建築寬度越龐大。但至今強風卻沒有讓其倒塌,而且細節都幾乎沒有受到損壞,可見古代人們技術的高超。塔高38.65米,周長40米,因塔建於天寧寺內,原名天甯寺塔。又因位於舊彰德府文廟東北方,作為代表當地「文風」的象徵,故又稱文峰塔。文峰塔已有一千餘年歷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峰塔五層八面,浮屠五級上有平台,下有券門,每層周圍有小園窗。塔座落在一個高達二公尺的磚砌台基上。塔的八面壁上分別飾有直欞窗、園券門和佛畫故事磚雕,刻工細緻,形象逼真,造型動人。文峰塔的屋頂修了一座很小的藏式佛塔作為塔尖,整體造型有主有次,每一層斗拱樣式都不一樣。

 世人都說一字值千金,中國文字博物館發佈詔令:誰破譯出甲骨文的一個字,獎勵10萬。據北京大學李宗焜對十萬多片甲骨歸檔研究後,出版《甲骨文字編》,甲骨文總數得4378個字。目前破解無爭議的僅有一千出頭,不到三分之一。博物館位於安陽市人民大道東段656號,是經國務院批准的一座集文物保護、陳列展示和科學研究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也是中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

 該館是一組具有現代建築風格和殷商宮廷風韻的後現代派建築群,由字坊、廣場、主體館、倉頡館、科普館、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築組成,涉及甲骨文、金文、簡牘和帛書、漢字發展史、漢字書法史、少數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個方面。參觀文字博物館時我們請了一位元講解,對中國文字的發展史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甲骨文、金文、篆書、隸屬、草書、行書、楷書都是一脈相承的,這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部燦爛的發展歷史。

 我們這些老人從小耳濡目染紅旗渠精神,我們還去事發地學習老一輩「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們竟然用人力能修出這麼好的東西,精神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紅旗渠是5A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安陽市林州市,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稱之為「人工天河」。紅旗渠工程於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歷時近十年。全長1500公里、參與修建人數近10萬、耗時近10年的偉大工程,是「新中國奇跡」,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紅旗渠精神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成為許多人畢生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