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門民國舊街一瞥 珠珠

     以前沒到過井岸,僅知道,那裏是斗門區委區政府的所在地,猜想也可算作是珠海西區的中心地帶吧。

    早前在沒放開,但疫情也不嚴重之時,我從拱北搭公交車到達井岸,想看看古舊建築。但在井岸公交總站下車後,連走幾條街,都毫無所獲。每條街道上,人來車往,熱鬧異常。我站在那兒,一時竟有些不知所措。後在一間麥當勞門口,詢問一發傳單的小妹,她說,井岸都是新房子,要看古舊建築,就要坐407路公交車,在南門下就是。那裏有個舊斗門,就有很多古舊建築。多謝了她,我拔腿就奔回公交總站。剛好,407路車正在上客,我掏出手機,刷了一塊錢車票,就朝目的地進發。

   沒多久,車就出了井岸市區。沿途開始有些破舊,甚至是荒涼的情形。之後,完全進入郊野。路邊,有大名鼎鼎的斗門第一中學。然後,是進入金臺寺的路口。無疑,旁邊的大山,就是號稱珠江口第一峰的黃楊山了。

   通過車內站點告示牌,我知道前方就是斗門鎮了。也不知是不是受疫情影響,路邊閃過的工業區,人影都沒幾個,死氣沉沉,毫無生機可言。

   我在南門站下車,再往前走了一小段路,就看到「珠海斗門舊街」的牌坊,橫豎在路肩。看看周邊,仍是一幅正待進行開發的架式。地面是平整了,可都是空空如也。可能連投資人都不知道在哪裏。

   走過幾十米後,路邊出現草莓田。受地形影響,每丘田的面積並不大,但一壟壟草莓排列整齊,並且,上邊都還鋪有滴灌裝置。路邊停的車輛多了起來。聽到人聲時,竟是核酸檢查的關卡。有帶紅袖章的女孩子,檢查行人的健康碼和行程碼,還要求掃場所碼。她說,裏邊就是舊街了。

   說句良心話,當我第一眼看到那些舊街建築時,給我的感覺就是震驚。在那樣一處偏僻之地,一條綿延一里路長的古舊街舖建築,不得不引起心底裏的震憾。為什麼這麼一條被歲月風雨浸洗的老街,會出現在斗門鎮?我馬上查找資料。

   原來,斗門鎮那一塊,因為臨近珠江口,逐漸形成臨海的墟市,也就是內地所說趕集的地方。現今能搜集的有記載的歷史,是明朝嘉靖年間,就已成墟。當然,那兒不是普通周邊鄉民趕集之地,還夾雜著西洋人和華僑。這就帶有跨洋貿易的意思了。其中,有一家商號,叫「斗門僑批業聯營社」,是特別重要的。因為是廣東最早,同時,也是廣東最重要的經營僑匯金融兌換業務的商號。至少也是珠三角南岸,那些遍佈世界各地的華僑,他們往家鄉匯款後換錢的機構。

作為我國重要僑鄉之一的江門五邑及中山等地,少說也有數百萬華人華僑分佈海外。可以說,這家「斗門僑批業聯營社」有彙集效應,把眾多的商家,都吸引到了斗門。民國十七年(1928年),舊街正式開始建設。不單周邊的商人,在此投資建商舖及住宅,當地的華僑,及外國的傳教士們,也紛至遝來。之後,統一由加拿大籍牧師,也是建築師的嘉理慰等人統籌規劃、設計,陸續建起了廣英祥、大昌、祥盛等十餘間布匹店,還有多間百貨店、中藥店、米舖等。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整個商業區初具規模。包含兩百多座具有中西合璧的店舖,進駐五百多戶商家,成為斗門地區最早的繁華商業點之一,成為珠三角南岸各類貨物集散中心。

   2021年,斗門舊街被廣東省政府列為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2022年2月開始,珠海有關部門,著手對斗門舊街進行修繕,比如外牆面翻新、灰塑壁畫修復、門窗保養及更換,以及環境風貌整治等。到7月,就通過了竣工驗收。滿含民國元素的舊街,修葺一新,特別是那些廣東式騎樓,更是彰顯地域文化。每個轉彎,每一處拐角,都無不讓人眼前一亮。仿如踏入專供拍攝民國影視的基地一般,讓人沉浸在對歷史的遐想裏。

   現在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多是修繕的部分。仍有一些建築,已被塵網覆蓋,可能要等下一次動工吧。現在進駐舊街的店舖,也尤其注重特色。例如飲食方面,有斗門本地專做美食傳承的趙氏鴨腳包、趙家擂茶舖等等。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走馬觀花,我又匆匆返回下公交車的地方,到馬路對面,搭另外的公交車,回到井岸。

   有著厚重商業氣息的斗門鎮被冷落,是斗門區乃至珠海市的一大敗筆。僅是從文化的傳承上來講,斗門區府沒能設在斗門鎮,更是一種遺憾。不過,隨著斗門舊街的修復,這種曾經的落寞和頹勢,或許還能挽救幾分吧!◇

 圖/文:珠 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