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香港島西部的薄扶林村,早在1730年就已經建村了,那時香港島還未有開埠,所以有「未有香港,就有薄扶林村」的說法。探古尋源,原來在清朝康熙年間,三藩之亂的時候,約有二千餘人從內地逃至,成為了香港的原居民。居民早期以務農為生,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所編纂的《新安縣志》裡,就曾經提及薄扶林村乃香港的三條村落之一(另兩條是赤柱村和香港圍),而它更被形容為「依山傍澗,結構頗雅」,由此可見薄扶林村確是一條歷史悠久的古村。
薄扶林村依山而建,房屋以磚屋和鐵皮屋為主,房屋之間的狹窄巷弄,使村內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佈局,頗具風味。古村面積約有四畝,大致劃分為三個部分︰中部為「圍仔」,是全村的中心街道,商店都集中在圍仔大街,由一排兩列的十八間屋組成,村民都稱之為「十八間」,是村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現時在大街的排屋仍可見到原來的地基及牆壁,南部為「菜園」,村尾靠近置富花園的為「龍仔督」。
1886年,牛奶公司在薄扶林村附近興建牧場來飼養乳牛,由於需要僱用大量人手,於是帶動薄扶林村內的人口迅速增加,而各式商店如街市等亦應運而生,那裡很快便形成了一個小社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大量難民自內地湧至,村內人口又迅速激增,原來的菜園也被用來興建房屋。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牧場關閉及香港經濟開始起飛,村民陸續遷到城市發展,村民人數逐漸減少,不少商鋪也相繼結業,但薄扶林村的自身文化卻一直保留了下來,現時村內約有400戶人家,大約2800人居住。
古村歷史悠久,又因牛奶公司在那裡經營接近百年,所以留下來的遺跡,俯拾皆是,除了古村已成為薄扶林文化風景的一部份之外,村內還有不少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產,且已被列為法定古蹟或給列入文化遺產的清單。其中有形的包括傳統的村屋、村莊設置、李靈仙姐塔、牛屎湖、草廬等。而無形的文化遺產則有李靈仙姐誕及薄扶林村的舞火龍等傳統習俗。有一些史學家和文化遺產專家,更把薄扶林村視為「香港島唯一的傳統鄉村」,這是因為他們發現薄扶林村裡,到目前為止,仍有原居民的後裔聚居的緣故。
牛奶公司與薄扶林村有著不可切割的關係,事源1886年蘇格蘭外科醫生兼傳染病學家孟生來華,他認為飲牛奶對人類身體有益,值得向華人推薦,又考慮到居於香港的西方人士對牛奶有著殷切的需求,他於是斥資三萬元,並在得到五位香港商人出錢支持下,選擇在香港這個天氣不太熱,水源供應穩定,適宜乳牛生長的地方經營牧場。他們在薄扶林山頭買下三百公頃的土地開設牧場,並自英國購入八十頭乳牛,還特別聘請專家來解決英國乳牛在香港水土上適應的問題。他們成立了香港牛奶公司,為本地供應牛奶及牛油,只是僅僅一年間,公司的收支就已經取得了平衡。1889年孟生醫生返回英國,後來成為了一位熱帶傳染病學的權威,而牛奶公司亦繼續營運下去,並且業務還不斷擴張。
不過事情是沒有一帆風順的,根據記載,牧場於1896年曾經遇上牛瘟,使得大部份的乳牛病死,而牧場也在經歷了好一段時間才恢復過來。在1900年,牧場開始飼養豬隻和家禽,為香港市民供應雞蛋及豬肉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牧場業務進入全盛時期,牧場飼養的乳牛數量多達1900頭,單是牛柵就超過五十個,牧場又自外國引進牧草,自始它們便在香港植根,即使現在牧場荒廢多年,它們仍然在山谷中生長得漫山遍野。
牛奶公司的業務迅速擴張,當時差不多整個山頭都可以看到正在吃草的牛,與及聞到夾雜著青草氣味的牛糞氣味,在急需大量人手的情況下,當時薄扶林村裡的青壯年人,都成為了牧場的員工,甚至有不少人為了想到牧場工作,而遷入了薄扶林村。日軍入侵時期,牧場的乳牛曾遭全部殺害,業務陷於癱瘓,直到戰後重光,牛奶公司才重新引入乳牛,恢復公司的業務。1960年代初,政府開始在那裡收地發展華富邨,而置地公司也收購了部份牧場土地來興建置富花園,畢竟經營牧場的利潤,怎麼也比不上興建樓宇,況且那個時期,內地也有牛奶供應香港,這使得公司的盈利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漸漸地,牛奶公司也開始淡出在香港的生產業務,改由在深圳的牧場提供鮮奶。到了1983年,牛奶公司便正式結束了薄扶林的牧場。
牧場在這一帶經營了接近百載,雖然現今有部份當年牧場用地,已興建為高樓大廈,但仍有大部份的牧場遺跡,散落在薄扶林道兩旁和置富花園一帶,它們被草叢所遮蔽,隱沒於山林之中。近年這些遺跡經由業餘考古人士不斷發掘,並向古蹟辦申報,有些狀態仍然良好,又或即使破落但尚可辨認和觀賞的,就共有多達36處,由於建築密集,什麼類型都有,其中包括︰多座當年牧場用作儲存乾草,作為牛隻冬天飼料的草蘆、儲存牛糞待乾涸後用以施肥的糞池、牛柵、水缸、水糟、廁所、焚化爐,辦公室、宿舍,還有大量的石牆等。
牛奶公司牧場的一些遺跡,我與友人於年前曾經去過,所以今次就側重遊薄扶林村及一些上次未有去過的景點。我們在古村裡到處遊覽,感受他們的民風習俗,特別是舞火龍的傳統,從他們建造火龍棚及街坊福利會前的火龍造型,就知道他們對這個傳統習俗有多重視。他們以竹、禾草及鐵線紮成龍身,並加上一些裝飾,使火龍看起來活靈活現。中秋節的晚上,村民與善信們會虔誠地向火龍上香拜祭,之後就會舞動火龍巡村,一直舞到華富邨的瀑布灣,然後將火龍浸入水中,寓意「龍歸滄海」,到那個時候,舞火龍的活動才告一段落。
那天我們在村莊內遊走,之後,便向山上走去,沿途發現有不少當年牧場遺留下來的石牆,但它們都給古樹粗壯的樹根整幅纏繞著,有些樹根甚至深入到牆裡面去,足見牧場荒廢的幾十年裡,樹木依舊生長旺盛,這大概是因為土壤得到當年牛糞的滋養,所以十分肥沃之故。走過多度石牆之後,我們發現多個排列整齊的廁所,它們都是以紅磚建造,加上水泥批盪而成的,這些都是那個年代常見的建築風格,之後我們向下一個景點進發。◇(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