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澳門街坊總會牽頭、多個坊會參與的「完善舊區社區建設‧改善舊區居住環境」街坊論壇昨日下午於下環社區中心舉行,並系統性提出改善、保育、完善、消除隱患等八項建議。
出席是次論壇並作代表性發言者包括:街坊總會副理事長、立法議員梁鴻細,南西灣坊會理事長鍾英珍,爐石塘坊會理事長李秉宗,十月坊會副理事長林焯佳,街總南區辦事處主任曾家樺。
是次論壇提出「建設宜居宜遊舊區(南區)」的多項建議:一是選擇相宜地點設置壓縮式垃圾桶來取代垃圾站;二是改善空置舊樓、地盤的衛生環境;三是遏止非法排放油污行為;四是加快治理內港污染問題;五是常態化督促業權人驗樓以消除社區安全隱患;六是活化、保育舊區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建築;七是增建和完善舊區休閒、康體場所和社區活動設施;八是將散落在舊社區的修車工場逐步遷離至相宜空間。
關於保育舊區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建築,『論壇』指出,澳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舊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城區」,有不少具歷史價值的文物建築仍有待活化保育。比如:下環區一些歷史人文底蘊深厚的古老街、巷、圍和里,如「四圍」之一的南巫圍已面目全非,其他「三圍」的鳳仙圍、六屋圍、幻覺圍亦已殘舊不堪,部份建築已倒塌,若不加以保護或加固,很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又如爐石塘趙家巷的趙家大屋,是一座具藝術特色、文物價值的中式建築,亦是趙氏家族對澳門教育事業作出過很大貢獻的寫照,值得保育及保護。但舊區大部份文物建築屬私人產權,給活化保育工作帶來一定困難。
梁鴻細受訪時特別強調稱,老舊社區中保留有不少具歷史人文底蘊的老舊建築物,其中包括有殘危建築物,希望政府方面加快落實相應資助計劃,支持業權人進行活化保育,充實宜遊社區文化內涵,以期既保護文物又消除塌毀隱患,還可推動社區經濟等一舉多得的綜合成效。
是次論壇還安排了與會者、社團代表的對話環節,期相關問題得到民間更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