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路心語)好故事的樣子  思正

 今年,有幸被某社團邀請去當評委,評的是故事演說及創作比賽。作為初賽評審,我想結合評分標準及部分獲獎作品,談談「好故事」的樣子。不過,「好故事」的標準見仁見智,以下想法僅供諸位參考。

 但凡比賽,先看章程。該比賽的總主題是「不一樣的暑假」,主辦方希望參賽者通過故事演說及創作比賽的方式所想,傳達正面訊息,一同戰勝「疫」境。其中,中學組的主題是「今年夏天」,而大專組的主題是「曙光」。參賽者需根據主題提交原創故事大綱,若是成功進入決賽,還要提交完整的故事文本及演繹故事的錄音片段。故此,參賽者既要緊扣總主題,抓住「正面訊息」「戰勝『疫』境」等關鍵詞,還要兼顧子主題,最起碼不能將「今年夏天」寫成「去年冬天」,把「曙光」寫成「暮光」。不然,故事就算寫得再好,也是難免落選。在評分標準中,故事內容佔百分之五十,要求「貼合主題、條理分明、精簡易明」。可見,切題為先,可惜個別同學避寫疫情題材,主題卻又未能暗指「戰疫」精神,那就很難入圍。

 再看參賽作品形式——故事大綱(不等於列提綱)。故事寫作一般都是先寫人物小傳和故事梗概,然後再寫故事大綱:主人公在何時、何地做了何事,結局如何?它與故事梗概不同,除了交代主角戲份,還要附上配角事件。不過,同學若是把故事的重要情節概括出來就不錯了。如果是編故事,就要把握竅門,預設好人物的姓名、性別、身份、性格與氣質特點等,說清主人公的目的(比如結婚、升官、復仇等),及其遭遇的困難或阻礙,最後說明事件的結果。不太提倡賣關子的做法。當然,故事大綱不是籠統地介紹故事,而是注重講述的順序。譬如,歐陽同學的《曙光》是從「我」在瀕臨死亡的情景切入,然後回憶自己當醫生的歷程,以此傳達如下想法:「每個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都在為彼此的世界帶來曙光」。比起平鋪直敘,這種講法更吸引人。

 在構思上,評分標準特別強調「故事內容之獨特感」,該項分數佔了百分之二十五。故事既要獨特,最可行的做法莫過於發揮想像力,切忌用無厘頭的方式編寫故事。不少同學喜歡天馬行空,最後用「夢境」來包裝故事,這樣才能自圓其說。譬如,何同學在《疫情下的領悟》中寫透明人葉辰芯見到辛苦的醫務人員,不戴口罩的自私男人,最後在自我反省中夢醒。戚同學在《今年夏天》中寫「我」去做核酸,發現自己突然長大,妹妹也變得很高,後來發現這是夢境,以此表達人情溫暖。兩篇文章都是想像獨特,通過鮮明的對比寫出了正能量。最有想像力莫過於梁同學的《天堂上的影》,以「影」為「光」犧牲的故事表達捨己為人的主題,寓意深刻。

 不過在文體上,主辦方沒限定條條框框,同學既可虛構故事,也可寫記敘文,截取抗疫期間的生活片斷,發表獨特感悟。不少同學寫出自我在疫情期間的領悟,從沉淪到覺醒,這是這次比賽的意義所在。個別同學能夠選取繪畫、游泳、跳舞等獨特事件進行發揮,不過感悟稍欠深刻。林同學在《夢中廣播》中寫自己回校園做核酸,向前線人員致謝,從而傳遞出「病毒無情,人間有愛」的感悟。趙同學在《今夏的笑容》中寫自己與母親在疫情下發生衝突,最後在溝通中認知自我。李同學在《今年夏天》中寫自己夢想成為醫生,回憶起小時候被人欺凌的陰影,最後戰勝了恐懼。這三篇故事寫得有血有肉,真情流露,感動人心。

 不得不說的是,故事大綱雖然要求簡明,但是由於比賽沒有字數上限,個別同學寫得比較詳細,入圍機會相對更大。在評分標準中,表達能力的分數佔百分之二十五,要求「流暢連貫、語調生動」。大多數參賽者都是用普通話表達,唯有一位同學通篇用廣東話寫,可惜故事尚欠理想。對此,我建議對話可用方言寫,敘述語言則用普通話為妥。也有個別同學寫得太過簡省,當然,入圍之後若是發揮得好,也能翻盤。方同學的《剩下的盛夏》,大綱寫得並不理想,但是完整稿卻超常發揮了,從切身體驗中提取出「感恩與快樂比殊榮更重要」的道理。

 最後,獲獎者大都是用廣東話來演繹故事,繪聲繪色,而且還加入了音效,令人印象深刻。主辦方讓我提供感想供宣傳用,我寫下這段話與諸位同學共勉,「好的故事切合主題,發人深思。好的故事巧設情節,引人入勝。好的故事就如一齣好戲,願你做一個睿智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