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刮痧、火罐,這幾年在我的家鄉越來越受歡迎,我們那裡也新開了不少中醫館。」二十八歲的哈薩克斯坦留學生穆罕默德·柳什林說,流利的漢語中摻雜著幾分陜西口音。
柳什林的家鄉在位於哈薩克斯坦南部的江布爾州。「我有家人曾患面癱,多方求醫沒有很好的效果,後來在我們當地的中醫診所通過針灸治好了。我父母也曾因為做生意壓力很大導致心臟不舒服,通過中醫調理也好多了。因此,我決心要學會這門『神奇的東方醫術』。」他說。
二零一五年,柳什林來到陜西中醫藥大學學習針灸推拿。從漢語小白到引經據典,從懵懵懂懂到跟師出診,哈薩克斯坦小夥通過七年的努力,不僅掌握了針灸推拿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也與中國老師結下了深厚的師徒情誼。
「在跟著導師出診實習的時候,許多患者看我是『洋面孔』多少有些顧慮。但這麼多年的實習下來,我的技法也越來越熟練,得到了不少患者的肯定。」他自豪地說。
每次寒暑假回國,柳什林都很忙。「我有個群,幾乎每天都有人找我諮詢,問身上這裡疼怎麼治,吃什麼中藥能緩解症狀啥的,到中國哪家醫院看中醫比較好。」他舉著手機對筆者說。
「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正被越來越多人所認識和接受。許多領略過中國傳統醫藥魅力的外國人士,也成為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民心相通的使者。」陜西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蒲濟生說。
二零二一年,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與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醫科大學、納扎爾巴耶夫大學醫學院三方聯建的「西安國際腦病康復中心」,在哈薩克斯坦首都努爾蘇丹正式開診。已有三千七百餘人次患者前往就醫,越來越多的外國患者與中醫結緣。
西安中醫腦病醫院蓮湖醫療延伸點醫生李建軍珍藏著一件T恤衫。這件衣服上印著他和一名俄羅斯小男孩的照片,上面分別用中、俄文寫著:「醫生李建軍,我最好的朋友——亞歷山大。」
李建軍曾於二零一四至二零一五年赴俄羅斯烏法腦病康復中心工作。「亞歷山大當時只有一歲多,找我治療的時候還不會坐,四肢也比較僵硬。經過我們四五個月的治療,他能獨坐,四肢也放鬆了,也能靠牆站立,家長對治療很滿意。」他回憶說。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中醫藥已傳播至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20》顯示,有百分之三十的海外受訪者接觸或體驗過中醫藥文化,超過百分之八十的體驗者對中醫藥文化持有好印象。
中醫藥獲得更廣泛的國際認可,也推動著中醫藥領域的中外合作更加深入。今年一月發佈的《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提出,「十四五」時期,中國將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建設三十個高質量中醫藥海外中心,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眾等提供優質中醫藥服務。
過去幾年裡,柳什林多次代表母校參加全國中醫臨床技能比賽,並獲多個獎項。他說,初次參加這類比賽時,選手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人,後來逐漸有來自馬來西亞、俄羅斯等國家的中醫專業學生,「洋面孔」越來越多。
「沒有我中國導師的幫助和支持,我可能無法堅持學中醫這麼多年,也得不了獎。」柳什林說,「但越是學習,越能感受到中醫藥的博大精深。」
「我希望能在畢業後考上博士。之後我想回到家鄉,開一間自己的中醫診所。」柳什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