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禮多人不怪!」禮貌是人際關係的起步點,可惜這一代的小孩及至青少年都缺了這重要的禮貌。其實,禮貌是一份對人尊重和表達出自己修養的一種途徑。可惜在公共場所,不少孩子或高聲喧嘩,或亂奔亂跑,母親們以更大的聲浪呼喝孩子:「快安靜!跑回來!」當你以心為心送上禮物以為可哄孩子,他們卻轉面搖頭,使人一面灰的也只有搖頭,不是無趣而是可惜!
有禮貌的孩子人人愛,但又要怎樣因應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培養出懂得尊重他人的有禮貌孩子?
孩子幼年時,在家是小王子、小公主,受著成人的呵護,照顧備至,有家族的喜慶聚會就像含羞草躲在母親背後,毫不主動向長輩問好,母親只急著說:「叫人呀!小孩子不可這樣沒禮貌!」他(她)不知要叫甚麼?平日在家裡全是爸媽爺嫲公婆主動哄他(她)的,跟這些叔伯姑嬸毫無關係,他們不來哄我,反要我叫他們?只有躲起來,避之則吉。人之初,性本善,養不教父母之過,凡事學而知之,教而有方,幼兒更是待教的一族,多與親戚來往,每次教孩子以禮待人,尤其父母更要主動在他們面前作示範,讓子女知道禮貌,因為「禮貌」這一課是親職教導的重點課程。
及至孩子小學階段,因家長太放任,太不拘小節,使孩子在家中任意吱吱喳喳,無大無小的,出外卻瑟縮不敢也不懂與人交談,這類孩子在港澳真不少呢!家庭教育總欠缺禮貌這一系列,所以常會看見:在超巿內小孩跑來跑去,在地鐵車廂內,像猴子一樣玩吊環、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吵鬧,看到老弱婦孺不讓座、喜插隊,打噴嚏或咳嗽不掩口鼻、在公眾遊樂場中不守安全規則,如從滑梯的下面爬上去等。成人在旁多不理會,失掉教育的機會。
其實在小學課堂上,老師大都教授了以上的規律,為甚麼仍得不到效果,卻依然沒有改善?要大家明瞭禮貌的養成,必須從三個層面介入:「情感」的同理、「認知」的理解及「行為」的操練。
就如讓位是一項有禮貌行為,但為何不是每位年青人會給老弱者讓位呢?因為怕起來時,別人不接受說:「不必了,我快下車呀!」他會尷尬;又或給另一個人坐下,達不到他的目的:最後,可能也被智能電話中的有趣節目所吸引而不願站起來。
禮貌通常都是要下對上的態度,而甚少聽說上對下要有禮貌。查看詞典,「禮貌」解釋是:表示尊敬的態度或行為,是與規矩並列的同義詞,反映出既有文化,談禮貌都是從「成人的需求」出發。希望孩子有禮貌,是成人的需求;但我們有否也考慮到孩子的能力與他們的需要呢?曾否以一套有效的教導培訓過他們成為有禮貌的人,更反省一下,有否以身作則,讓他們有樣學樣呢?要求孩子主動向別人打招呼,卻忽略了最重要的關鍵:人與人之間內在感受的交流。
禮貌應是建立在每個人都是平等、互相尊重欣賞、包容差異的前提下去講論的。而家長教導子女禮貌常用的方式:可以身教示範型,也主張習慣成自然,只有少數願意設身處地,並苦口婆心不斷提醒孩子。
最有效的教育是因應孩子的成長(發展)階段進行禮貌教育,當孩子有不禮貌的行為時,成人如能根據孩子的不同發展階段、個性特質、場合是輕鬆或嚴肅等差異,調整應對與引導方式,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期的孩子,要幫助他說出感受,並以具體地示範正確的行為,作為禮貌教育的起點。也可以透過圖畫書或繪本,觀看別人的行為而學習禮貌及培養同理心,最重要的一環是協助孩子學習忍耐、輪流分享、培養自我克制的能力,這是禮貌的重要基礎。
小學階段孩子的生活圈子擴大了,抽象思維也逐漸發展,則可帶著他們實踐約定俗成的禮儀內涵,如:向人問好及打招呼等,建立同理心,培養易地而處的思考、情緒控制與表達能力,這是小學生培養禮貌時,最需要學習的重點。
青春期的少年思考著重人我關係,是價值觀重整的重要階段,他們對禮貌的看法,往往會經歷重新整理的過程。例如:他們會質疑曾經願意遵守,或挑戰過去所服膺的規則,因此需要更多的對談及討論,讓他們澄清何謂禮貌的內涵。只有讓他們有機會統整出自己對禮貌的價值觀及實行準則,他們才有機會發展出一套配合個人特質,又適應社會互動的禮貌模式。這過程正是使這些年青人,能喜樂地社會化,並踏健康的成長路,成為能擁有自尊,又能尊重他人的成人。
以下是教出自律型禮貌的三大原則,因為禮貌是雙向的,隨著孩子的長大,如何跳出「這是規定,照做就對」的他律型禮貌,而到來自互相尊重的自律,沿以下三個原則就能達致:
1.禮貌不只服從外在形式,更在乎情感交流,所以要使年青人易地而處,感受別人無禮貌的心情,他們就會改善自己的表現。
2.禮貌非單方面說教,而是雙方說理與討論,言教非說教,而是以理服人,但說理的過程中,也讓年青人參與討論、即使有碰撞,價值在此過程中會更容易內化,當引導的年青人,有自己的想法,並相信其價值時,這樣的品格教育才是成功的。
3.設立界限過程中,著重看到彼此的內在價值。因為每項禮貌習慣的背後,都牽涉到「價值」的教育。可是習慣非一次促成,要時間培養,並要讓年青人充分感到成人的包容與忍耐,教出好禮貌的下一代,我們是必須付出同理心和賞識的情懷,在感染、薰陶和榜樣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