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碧村遺址揭黃河岸邊史前聚落形態變遷  胡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8月8日對外發佈考古新發現,當地考古人員在位於黃河岸邊的碧村遺址發現史前龍山時期的文化遺存,並揭開了黃河岸邊史前聚落形態的變遷脈絡。

 龍山時期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距今約4350年—3950年,這些遺存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地。

 碧村遺址位於山西省呂梁市興縣高家村鎮碧村村北,黃河及其支流蔚汾河的交匯處。2015年至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今山西大學考古學院)、興縣文化和旅遊局,對碧村遺址小玉梁台地進行連續發掘工作,基本理清該台地的整體佈局及其聚落的階段性變化。

 根據對小玉梁台地西北部的層位關係的梳理,再結合台地中部偏東的石砌排房和護坡牆,以及東北部的石砌建築和北圍牆,考古人員逐步明確小玉梁台地在龍山時期聚落形態大體發生了三次大的變化。

 據本次考古發掘項目領隊王曉毅介紹,第一期小玉梁台地的人類活動範圍主要分佈於台地西北部,該階段屬於普通聚落。第二期是褐土層之上、石砌房址之下的白灰面房址,該階段古人活動範圍以台地中東部為主,因沒有遺物出土,所以暫時無法確定其聚落特徵。第三期興建和使用石砌建築,說明該階段台地聚落形態發生明顯轉變,體現出高等級聚落建築特徵。◇(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