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世界明明在港澳地區的西面,為何又叫「中東」,當然包括「近東」和「遠東」的概念。這其實與上世紀二次大戰前後有着莫大關係:因為英國的航海工業發達,利用船堅炮利的優勢,向國外擴張領土,在全球五大洲都有其殖民地,全盛時期遂有「日不落國」之稱。因其國力較其他國家強盛,這便成了全球的政治、經濟中心,離他很近的東方,便稱「近東」,然後呢從這個埃及,一路擴展到印度西邊的伊朗高原等地,他們稱之爲「中東」:離得近中東的便是日本、中國、韓國,這相對距離英國最遠了,他們便稱之爲「遠東」,算是很遙遠的東方了。所以近東、中東、遠東的概念是從英國等西方人的角度來思考的。
隨着二戰後,全球掀起了民族獨立、反帝反殖浪潮,不少新、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只能退守本土了,所以戰後的聯合國成員一下子多了起來。打上世紀蘇聯解體後,中亞及東歐一下子又多了不少,甚麼「斯坦」與「尼亞」的國家,當然亦少了一部分(如:阿爾巴尼亞)。前者有:巴勒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等;後者則為: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愛莎尼亞等。
亞洲和中東地區有許多以「尼亞」或者「斯坦」為尾綴來命名的國家,其實「斯坦」和「尼亞」的來源,都是對外國名字翻譯成中文時所帶的音譯而已,以「斯坦」為國名尾碼的國家一般分布在亞洲中部以及西部。他們主要圍繞着伊朗,我們都知道伊朗前身就是波斯帝國,那個曾經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留下了許多燦爛的古文明文化,因此凡是帶有「斯坦」兩個字的國家,要麼曾經屬於波斯的本土,要麼曾經被波斯殖民,又或就是波斯文化圈的一員。
「尼亞」作為國家名字的尾碼也是音譯的結果,這個內容來源於拉丁語,是「……之國」的意思。在世界地圖上擁有「尼亞」做後置名字的國家約有八個:愛沙尼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消失),斯洛文尼亞、亞美尼亞、肯尼亞、坦桑尼亞、毛里塔尼亞。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斯坦」源於古波斯語,可以翻譯成「……之地」。「斯坦」原來的字母為「stan」或「stein」,翻譯成漢語之後其實並沒有甚麼特殊意義。雖然說一般情況下國名中帶有「斯坦」的國家,基本上都信仰伊斯蘭教,但在絕大多數中亞國家裏,這個詞語卻代表着伊斯蘭文化。「PALESTINE」是巴勒斯坦的原文,這個詞語的尾碼「TINE」,就沒有國家和地區的含義。可見並非所有以「斯坦」為國名注尾的國家,都是地名後語的含義。說到這裏恐怕大家對「斯坦」這個詞語,已經有了比較初步的瞭解。那麼為甚麼中亞國家,要用「斯坦」作為國名呢?其實,這與歷史和文化交流有很大關係。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但凡國名中有「斯坦」的國家,其文化、習俗、信仰甚至政體等等,基本上都有驚人的相似度。尤其是在宗教信仰方面,更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故此很多人都認為只要國名中有「斯坦」,那麼就一定都是伊斯蘭教的信徒,但事實卻非屬全然。
我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是在中亞一些國家中,卻將我國翻譯成「秦那斯坦」,這到底是為甚呢?首先要聲明一點國名中加「斯坦」,絕非是我國為了趕潮流自己為之,而是中亞地區的個別國家,對我國的一個習慣性稱謂為「斯坦」而已。
亞美尼亞就稱呼我國為「Cinastan」,而這個單詞卻是亞美尼亞語。只是該國翻譯成中文便叫做「秦那斯坦」,相信打秦時期,雙方已有交往,遂有這名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