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融」施教  Tina

 從2021/2022學年開始,凡參與融合教育計劃的學校均需依照由教青局新訂定的《特殊教育制度》實行融合教育。在澳門,現時把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分為以下三類:

 1.融合生︰被評估為智力在一般範圍,具身心障礙特質,經適當輔助,可於普通班就讀的學生;

 2.特殊教育小班學生︰被評估為輕度智能不足,在學校、家庭及社會方面的適應功能無明顯困難的學生;或存在長期且持續性的嚴重情緒行為障礙的學生;

 3.特殊教育班學生︰被評估為智能不足,且在學校、家庭及社會方面適應功能有明顯困難的學生。

 學校可根據第29/2020號行政法規規定為不同需要的學生提供更適切的教學模式,讓澳門特殊教育的發展更趨成熟。

 筆者從台灣特教系畢業後,很榮幸能進入現在的學校擔任資源老師。台灣與澳門在實施融合教育的方式上有所不同。在台灣的融合生除了一些「閒科」會在普通班上課外,基本上其他主科都會作抽離教學。而澳門的學校會先看課程的深淺度以及每位學生的需要,才作出適切的調整。一般融合生都會在普通班和其他同學一起上課,資源老師從旁協助,若遇到較難理解或較吃力的部分,資源老師與普通班老師溝通商討後,才會進行抽離教學,又或者安排在課後進行輔導和補救教學。

 以我任教的英文科為例,課文部分學生會在原班由英文老師授課,資源老師在旁協助學生,課後由資源老師作鞏固和補救教學;在教授文法難點部分,資源老師調整教學內容和難度,作出適當的抽離或分組教學,但教學目標與原班是一致的。

 在開展融合工作前,資源老師需要和學生建立互信及接納的關係,剛開始時,學生雖然會對新老師抱有好奇心,但並未建立互信的關係,所以需要更多時間去彼此了解。以下我將會分享其中一個案例。

 小軒,一位三年級有讀寫困難的學生,寫中文字時經常會出現漏筆劃和鏡面字的情況,每次輔導時必須加入拆字環節,為每字賦予故事和動作,以幫助他學習語文。在英文課時,因為聽不懂課堂內容,經常會出現分心、玩文具的情況。經過了解後,發現原來小軒未能自己順序默寫A—Z,家人也不懂如何協助他溫習英文,所以小軒在家是完全溫習不到英文的。於是我便為他度身做了一些學具——圖文並茂的學習卡、拆字的生字卡等(如附圖),並教懂他一些方法讓他能在家進行「遊戲練習」。在學校先教會他每個字的讀音,每次提供二至三個字卡,每兩天轉換一次,供他在家裡溫習。過了一段時間後,經過每天與他的接觸,除了提升了他的英文認字能力外,大家也建立了互信的關係,小軒現在也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有所成長。

 在教導他們的過程中,雖然會遇到不同狀況及困難,但只要與他們一起面對困難,為他們設計一些適切的教具,讓他們較易掌握學習方法,陪伴著他們成長、進步,引導他們往正確的方向。這樣,不旦使我獲益匪淺,更倍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