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生活誌)鬥耐力 喬捷
我們這些出來工作了比較長時間的八十後,應是目前運動裝備的主要消費客戶群吧?如果不對,那就輪到年過三十的九十後了。回憶裏有過公牛王朝、奧尼爾和高比主導的湖人一代,即使不是他們的粉絲,也會是那年頭某些球隊或明星的死忠。剛出來工作那段日子,凡是有那時代相關的復刻產品,我幾乎都不會錯過。那是金融海嘯以後,運動鞋賣得最好的一段日子。好景不常,二零二零年以來,很多朋友們都去過工廠店大掃貨吧?最近路氹城的酒店內都多了一間新OUTLET,鞋子繼續打五折、打「骨折」的日子。看上去大眾很有購買力,但那也不過是尚有好貨和現金分享和電子消費即將雙重加持的結果。
好景的幾年前,鞋子出得又密又多,要集齊某個系列,大多數收藏者都感到吃力。以前一個款最多也就出幾個配色,要求的經濟能力都在可承受範圍。過度發展以後,買的人要花更多錢,賣的人存貨多,都有各自壓力,真有點像澳門的旅遊業。現在,應了物極必反的天道,過度發展和過度消費,危機越來越大,滿足感越來越低,有些像我這樣的球鞋大叔,便開始不再參與這樣的收藏泡沫了。
同道中人裏頭,很多都把愛好轉移到家庭和子女身上,加上疫情影響,消費變得謹慎,任你打幾折都不為所動。仍然在球鞋圈子活躍的叔父,今天也只會有限度地買幾個自己非常喜歡的鞋款。可見的未來,不管品牌如何給胡亂開發奇奇怪怪的限量鞋、如何特價清貨,相信鞋市也只會越來越不好景。整個地球,現在都是在拚底氣。被淘汰的,當然就是現金流不足、產品線單一的那些公司。說球鞋,就是好產品的存貨多、品項夠。喜歡買鞋的人,終究會有忍不住消費。說澳門旅遊,其實也一樣,端看耐力和產品是否過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