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二00七年上演的《戇豆放大假》,片末有這麼的一段戲:影展上播放著自命不凡的導演所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內容盡是他不斷地喃喃自語、旁述式的獨白和自己的特寫鏡頭,導演看得沾沾自喜,影院內的觀眾卻全都昏昏欲睡。還以為這個情境只是誇張化的戲劇效果,想不到在觀看剛上映的《尼羅河謀殺案》時,竟然被足本地真實還原了!
偵探推理故事的確不容易拍成好的影視作品,因為不可避免的劇情鋪排必定要經歷產生懸念、衝突、動機等環節,繼續再由編劇為結局設計一個必須要令人意想不到大轉折。以上內容以小說的文字敘述,單靠讀者產生的無限想像便足夠,但是包括了視覺的電影媒介中,一個畫面已經可以交代數頁紙張描述的場景,一個鏡頭也能夠包含了洋洋百字的角色情感或是人物關係的表達,所以往往在偵探推理電影裡都常會出現悶場,特別是在前半段,為了交代故事前設、人物關係,各個角色總是找上機會來自吹自擂一段,但在《尼羅河謀殺案》裡倒是沒有這樣的毛病,導演兼飾演主角偵探赫丘勒·白羅(Hercule Poirot)的肯尼斯·布萊納更是以簡短的篇幅,便呈現了白羅的慎密心思和極強的觀察能力(也包括了解釋蓄鬍子的由來),之後其他主要人物陸續登場,包括現時炙手可熱、出演「神力女超人」的蓋兒·加朵所擔演的受害者琳妮,同是也是全片主要的懸念所在,其他各嫌疑人的出場亦見流暢,安排上也未見牽強突兀,相信導演和編劇在《東方快車謀殺案》中已汲取經驗和建立默契,使得是次影片的節奏甚是明快。
可惜「說教」的魔咒逐漸在影片中段出現,既要製造琳妮正被四方八面的仇敵設計謀害的氣氛,卻只有一次驚險的落石殺人未遂場面,其餘都是透過白羅對各嫌疑人的觀察、質疑和交談來表現,劇情推進的步伐頓時被拖慢。此外,白羅的大特寫被不斷地重複出現,而且是近乎卡通化、誇張地突顯他的眼神和眉髮等細微變化,但是僅在三言兩語之間,又怎能令觀眾建構出眾多角色的紮實形象,而且各人還要在內心存藏對琳妮的恩怨情仇。及至白羅要當眾揪出謀殺琳妮的真兇了,竟然又再一次以他連珠爆發的語速和三寸不爛之舌,逐一細數各人的現況的因由始末,情況就好比是一批犯錯的孩童正在接受老師的訓話……。導演採用如此方式來神化著白羅智慧,使他的無所知道足以破解任何謎團,這樣的確可以說服觀眾嗎?
因為《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票房大賣,衍生今次算是續作的《尼羅河謀殺案》,前者上映後的評價其實也非一面倒的好,多數認為是明星級的陣容從沉悶死板的敘事手法中救回了票房。《尼羅河謀殺案》似乎希望再利用蓋兒·加朵重施故技,可是亮相不多的她又怎可以令死氣沉沉的全片再現生機呢?據悉肯尼斯·布萊納有意在白羅這號人物上進行系列電影的開拍計劃,期望他能夠懂得更靈活運用手上的卡士演員,在敘事手法和佈局再多花一點心思設計,同時停止繼續放大主角的偵探神通,相信白羅系列的偵探電影,也能夠成為吸引觀眾進場觀看的明星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