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樂者園地)弔古尋幽的雷史畢基   樂飛

上期說的《羅馬三部曲》及《古代魯特琴舞曲與抒情曲》,都是雷史畢基(Ottorino Respighi 1879-1936)最為人熟悉的作品,在二十世紀的音樂界,這位意大利人的作品可謂通俗易懂,他的管弦樂曲大多附有標題,豐富的旋律加上輝煌瑰麗的管弦樂效果,讓他的音樂一直受樂迷以至音響迷歡迎。

其實在色彩豐富的音樂背後,雷史畢基亦常運用懷古探幽的抒情筆觸,在作品中體現明顯的意大利民族主義特徵。《羅馬三部曲》便是一部反映其祖國特定人文色彩的傑作,《古代魯特琴舞曲與抒情曲》則讓人感受到作者緬懷意大利中世紀至巴羅克時期音樂的濃情厚意,而完成於一九二五年的《教堂之窗》(Church Windows),同樣表現出他虔敬於宗教及醉心於家鄉歷史文化的情懷。

雷史畢基把《教堂之窗》的形式定為「四個交響印象」(Four Symphonic Impressions),可定義為「交響組曲」的這套作品,前三樂章本是聖詠旋律寫成的鋼琴曲,改編成管弦樂後另加一曲湊成。此作配器為全團管弦樂隊再加上管風琴,擁有輝煌絢麗的音樂效果,屬典型的雷史畢基音樂風格。顧名思義,啟發雷史畢基構思此曲的是教堂的窗,他首先藉此等彩色玻璃併畫取得靈感,神聖瑰麗的幻化光影,結合個人虔誠的宗教觀,讓他產生以音樂冥想的動力。他把中世紀格里哥利聖歌(Gregorian chant)旋律結合在作品中,憑精湛細膩的管弦樂技法營造出神祕幽深的音樂氛圍,並建構出富麗堂皇的音響畫面。只要你一聽首樂章The Flight into Egypt,便很快醉到在那優美的主題樂句中(那個由長笛奏出的經過句,讓人想起林姆斯基的《天方夜談》);至第四樂章St. Gregory the Great時,也必被其璀璨光輝的管弦樂音響所震懾。

先介紹一張演奏與錄音皆精彩的唱片,此片載錄了《教堂之窗》及《巴西印象》(Brazilian Impressions),由Geoffrey Simon指揮英國愛樂樂團演出。《巴西印象》屬三樂章的「交響組曲」,是作者一九二七年初臨里約熱內盧時,受巴西的熱情民風及其音樂的強勁節拍感染而譜出,同樣反映出鮮明的雷史畢基作品風格。這個由CHANDOS推出於一九八四年的錄音,對喜愛雷史畢基作品的樂迷來說不可或缺,其優異錄音亦廣受音響迷追捧。

《教堂之窗》於一九二七年在美國世界首演,獲觀眾起立鼓掌喝采良久,大受好評。此作的成功得力於作曲家妻子Elas Olivieri-Sangiacomo(1894-1996) 的協助,她是作曲家兼女中音歌唱家,原為雷史畢基學生,由於她研究格里哥利聖詠頗有心得,故對丈夫的創作提供不少意見,在雷史畢基去世後亦進行完善樂譜及編輯作品目錄的工作,是作曲家不折不扣的賢內助。基於此,雷史畢基另一部作品《格里哥利風協奏曲》(Concerto gregoriano)能成功寫就,想必其妻亦曾助其一臂之力。

《格里哥利風協奏曲》的靈感來自早期基督教音樂,以哀歌(Lamentations)及格里哥利聖詠旋律作為素材。這部作品實質屬三樂章的小提琴協奏曲,由於雷史畢基自小拉得一手好小提琴(他還精通中提琴和鋼琴),故創作可謂駕輕就熟,此曲完成於一九二一年,翌年在羅馬首演。全曲不注重艱澀的小提琴技巧表現,樂隊部份亦寫得輕柔抒情,旨在烘托出冥想般的神祕氛圍,並藉樸素、溫和的琴音誘發思古之幽情。

介紹的這個版本由俄羅斯小提琴家莫德高維契(Lydia Mordkovitch 1944-2014)主奏於一九九三年,並由Edward Downes指揮BBC 愛樂管弦樂團協奏。莫德高維契曾隨大衛‧奧伊斯特拉克習琴,並曾擔任大師的助教。她那種在堅實質感中散發和煦溫度的音色,會否是結合了俄羅斯與法、比小提琴學派的風格?她對樂曲理解透徹,加上各方面的良好契合,可說充份還原了這部協奏曲的神韻。

此片收錄的雷史畢基作品還包括《秋之詩》(Poema autunnale),這是一首平靜安謐的小提琴與樂隊合奏作品,古老的調式,飄逸的音韻,幽遠的意境,教人聯想起Vaughan Williams 那首《飛升的雲雀》(The Lark Ascending)。

本文介紹的兩張唱片均屬CHANDOS出品,此英國品牌在普及雷斯畢基音樂方面頗有貢獻,目錄上可找到他的不少冷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