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字語)吐蕃   獨醉書生

「吐蕃」,藏文「威利」,意指「大蕃」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 囊日論贊 至 朗達瑪 延續了兩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 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   

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茶餘有文友述及此「蕃」字,問 於此既定辭彙【吐蕃】,要如何讀?就有關此字,試先引一古人名字來說說。是哪古人?就是於巾子山禪寺牆上題詩後,離開走了數十里路之遙,發覺詩中一字不妥,而要折回去改正那個!他便是叫「任蕃」。於他名內這字【蕃】,會是讀番,何以知之?因其本名原字為此【翻】,用「蕃」祇屬別寫,故知其名乃此讀。言歸正傳,究其此辭要怎讀【吐蕃】?時下一般聽到的,便有讀吐凡或吐播,現今普通話會讀為吐波,究竟哪個讀法才是?

有關這個稱謂【吐蕃】,乃唐代指西域少數民族部落名。至於「蕃」字本讀,據《唐韻》附袁切,音煩。《粵音韻彙》音凡。《說文》草茂也。《易經·坤卦》天地變化,草木蕃。引申指滋生、繁衍。另於戰國竹簡上,字又通假此「藩」字,是指設於車上遮掩帷帳,繼而引申為屏障或籬落。亦通假作「礬」。另按《漢語》《新華》及《粵語審音》各典,又音番。同番。是古時對外域及邊境少數民族稱謂。

中原對域外,特別是西域民族通稱,多冠上一個番字。而「吐蕃」於《周禮·秋官·大行人》云:九州之外,謂之蕃(番)國。唐文武孝德皇帝與大蕃(番)聖神贊普結立盟約,樹立「唐蕃會盟碑」。是故番之稱謂,便加入於語彙內,如「蕃邦」指外國,「蕃客」指外國商旅。「蕃舶」指從海外入境船隻。粵方言還有「蕃鬼佬」之說。亦有種植物曰「蕃薯」,據清·周亮工《閩小記·蕃薯》謂:「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砂礫之地,皆可為種。」

然而「吐蕃」這字【蕃】,依時下普遍讀的,有音凡,亦有說讀播,也有讀番!到底哪個讀法才是?檢前人韻詩參詳一下,會有些眉目!《唐·賈島·寄滄州李尚書》「沈謀藏未露,鄰境帖無喧。青塚驕回鶻,蕭關陷吐蕃。」又 金末·耶律楚材《德新先生惠然見寄》曰:「著述歸至賾,議論探深源。藉藉名雖重,區區席不溫。家貧謁魯肅,國難避王敦。北鄙來雲內,西邊退吐蕃。」可以看到賈島及耶律楚材,詩腳用的這個蕃字,協的乃十三元韻,換言之此字【蕃】,祇能讀凡,又或者讀番。據此,可以排除了讀播或波之說!

再看乾隆於《寜静齋口號》詩云:「邇歲有征事吐蕃,旰宵籌筆不辭煩。受俘宴凱行而至,寜静真知是此番。」若以陰陽平互間韻推算,乾隆皇於此首句韻腳之蕃,應是讀陰平的番居多。

還有於明朝時,曾將沿用之「吐蕃」,改為「西番」。尤以《大明輿地圖》,文字亦記錄為「吐番」。一三七零年,鄧愈 自臨洮進克河州,吐蕃宣慰使 何素南普 投降,之後便設置有河州衛,並將吐蕃分設為河州、洮州、西寧、岷州四衛,合稱為「西番四衛」,隸屬陝西管轄。於此引據,字由蕃別寫為番,便可推算知於吐蕃這個蕃之始讀。

還有於隋唐之際,吐蕃,本屬個漢語辭,最早為「吐谷渾蕃(突玉雲番)國」之簡稱。早於貞觀八年,即公元六三四年《資治通鑒》記載之「芳州事件」中,便有將 吐谷渾蕃國,簡稱為 吐蕃(番)之載。

又按《舊唐書·吐蕃傳》中:贊普出自南涼王族禿髮部,遂以「禿髮」為國號。由於禿髮與吐蕃(番)音近,故或會由此從之。不論如何,吐蕃之番讀,是有足够證據支持。

另說有個與其差不多之縣名,名「吐魯蕃(番)」,別誤為是吐蕃之別稱,其位於天山南麓。清光緒七年依中俄伊犁條約,開作商埠。現作「吐魯番縣」。而新疆吐魯番,又簡稱作「土番」,有因此而與吐蕃混淆!

於明·顧炎武《舊知錄》中有云:「大抵外族之音,皆無正字。唐之吐蕃(番),即今之吐魯番是也。」於此姑勿論顧氏,於歷史地理正確與否,光看其將吐蕃與吐魯番並論,足見其對吐蕃之蕃字,是以番讀,並不是將其讀波或播!

按此便明確得知,當時用於外域之這個「蕃」字,是祇會讀番,才有後期改字不改音之行措,對此便還原得吐蕃(番)這本讀。

而讀作吐凡,是把蕃字讀回本音。至於讀播,極大可能是由「土伯特」這個名稱譯來,因十九世紀初,清 曾將西藏稱為土伯特,於是便造成把吐蕃(番)讀成吐波或播假象。查實「土伯特」即唐時之「突厥」別稱。

普通話以新漢語詞典作據,將其讀為吐波,粵坊音依其讀作吐播。按舊本各典籍,「蕃」字並沒有波或播之讀。況歷朝眾多韻文中,祇有將吐蕃之蕃(番),押元韻。從未有押歌韻或月韻出現過,因讀波是歌韻,讀播屬月韻,可見讀波或播,古來鮮有,沒理由說上古的文士,全都將其錯讀?故 據之吐蕃(番)此讀可信。

另按此字【蕃】,除本音凡外,亦通假「藩」。《詩·大雅》四國于蕃。《周禮·地官·大司徒》九曰蕃樂。《註》閉藏樂器而不作也。

又《韻補》方愔切,音汾。柳宗元文:「我姓蟬嫣,由古而蕃(汾)。聯事尚書,十有八人。」

又《集韻》蒲麋切,音皮。地名。《前漢·地理志》魯國蕃(皮)。即邾國。又姓《後漢·黨錮傳》漢有 蕃嚮(皮向)。蕃嚮,字嘉景,魯國人,是名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