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西秦刺繡」遇見「漢服潮」當代匠心

 【新華社西安十二月八日電】(記者賀佔軍、張思潔、姚友明)與刺繡打了二十多年交道的繡娘王海燕最近格外忙碌。「這幾年興起了『漢服潮』,人們喜歡搭配可愛俏皮的虎頭帽,我這兒已經供不應求了。」王海燕指著工坊裏各式各樣的繡品,樂呵呵地說道。

 村村有工坊,家家有繡娘。從記事起,王海燕就同家鄉陜西省寶雞市千陽縣的刺繡結下不解之緣。千陽縣是古絲綢之路重要驛站,在寶雞的西周井姬墓葬中曾發現有刺繡遺跡。以千陽縣為中心的「西秦刺繡」歷史悠久,二00八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與家鄉很多同齡人一樣,王海燕很早就選擇外出務工。二00九年,在上海工作十五年後,她有了回鄉創業的念頭:「我想離孩子近點,再加上父母年邁,需要人照顧,我就毫不猶豫地回來了。」

 基於家鄉深厚的手工刺繡傳統,再加上在上海學習的電腦繡花技術,王海燕決定將刺繡作為創業方向。靠著一台繡花機和四十平方米的廠房,她和丈夫踏上了創業之路。

 然而,過了技術關,還有原料採購、資金不足兩大難題亟待解決。多年未歸,王海燕不知道原料和輔料在哪裏採購。有時為了確保材料質量,她甚至需要不遠千里跑到上海進貨。再加上資金短缺,設備和員工無法擴充,創業一度陷入僵局。

 二0一二年,在千陽縣婦聯擔保下,王海燕獲得八萬元無息貸款,解了燃眉之急。同時,在當地文旅部門幫助下,王海燕通過參加培訓、展銷活動,對市場有了深入了解。二0一三年底,王海燕設計了一款虎頭鞋,並申請了專利。抓住網絡電商平台快速發展的機遇,她逐漸打開了銷路。

 「那時候廠房小,訂單多,有時家裏堆滿了貨。」隨著訂單增加,王海燕把廠房擴充到了二百平方米,還聘請同鄉的繡娘們一起工作,創業隊伍逐漸壯大。

 喜慶的大紅底色,憨態可掬的老虎造型,再配上小巧的鈴鐺,隨著金色絲線在繡娘張利俠手下飛舞,一雙精緻可愛的虎頭鞋初具雛形。「現在手工做這樣一雙虎頭鞋只需要兩天,每做一雙我們能掙五十元。」

 「有些繡娘要照顧孩子,無法按照正常上班時間工作,我們就按件計費,工作時間和地點可以根據個人實際靈活安排。」王海燕說,由於照顧家庭和打工賺錢兩不耽誤,越來越多的巧手繡娘被吸引到了她的公司。

 對於沒有刺繡基礎的婦女,王海燕則會免費提供一對一培訓。如今,當地已有三千多人接受了刺繡培訓,三百多名婦女實現了就近就地靈活就業。

 步入位於千陽縣公共實訓基地的西秦刺繡文化產業園,濃厚的民俗文化氛圍撲面而來。這裡既收藏有五毒馬甲、鎮宅獅等當地特色傳統刺繡作品,也有繡娘們精心製作的虎頭鞋、虎頭帽等備受年輕人喜愛的服飾。「現在的父母很注重儀式感,喜歡給孩子在滿月、生日時購置傳統服飾,我們的產品非常受歡迎。」王海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