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聞博見)戴嵩《鬥牛圖》的藝術真偽 陸茂清
唐朝畫家戴嵩以畫牛顯揚丹青史,與擅長畫馬的另一畫家韓幹齊名,並稱「韓馬戴牛」。戴嵩的傳世之作,當數《鬥牛圖》,《鬥牛圖》有兩幅,其中一幅,兩牛相鬥,尾巴高高翹起;另一幅則是,相鬥兩牛的尾巴,都是緊夾股間。就因為牛尾巴形態的不同,引發了藝術真耶偽耶的爭論。
據蘇軾的《東坡題跋》卷五記載。
川蜀有杜處士者,家藏歷代名家書畫百軸以上。尤為鍾愛的一幅,便是戴嵩的《鬥牛圖》,一向以白玉為軸,錦囊裝裹,平時深藏於密室,秘不示人,偶爾隨帶了赴約,向高朋貴友展示炫耀一番。
連綿陰雨過後,一變風和日麗,杜處士將《鬥牛圖》掛在廊下晾曬。正巧有個牧童隨父親來杜家打雜,望着《鬥牛圖》拍手大笑:「畫錯了,畫錯了!」杜處士心中不悅,扳起面孔訓斥:「小孩子家懂得甚麼?你倒說說錯在哪裏?」牧童回話說:「我雖然不會畫牛,但天天與牛在一起,鬥牛看得多了。兩牛相鬥時,都把力氣用在頭角上,後腿死命蹬住地皮,尾巴緊緊夾在兩腿中間,哪有像畫上的那樣,尾巴朝上翹起來的?你說好笑不好笑?」
杜處士聽了,一時啞口無言。
蘇東坡嘆服牧童的說道,蓋因牧童的見識來自親歷親見,是真實的。也因此以為戴嵩的《鬥牛圖》存在藝術失真,他在文末寫道:「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屬同時代的書畫鑒賞家郭若虛,十分贊同蘇軾的觀點,在《圖畫見聞志》中寫道:「畫者能之妙,不及農夫見之專也,擅藝者所宜博究。」
大清的乾隆皇帝受東坡與郭若虛的影響,在戴嵩的另一幅畫成尾夾股間的《鬥牛圖》上戲題云:「角尖項強力相持,蹴踏騰轟各出奇。想是牧童指點後,股間微露尾垂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