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四地學者探討如何提升

 【專訪】澳門心理學會昨日舉辦學術年會,邀請北京、香港、台灣及本澳專家學者,以線上形式探討如何提升新冠肺炎疫情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反覆,在不斷變動的社會環境下,人們的心理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兒童及青少年在變動的環境下成長,家庭的壓力及各種防疫措施的限制,心理健康更備受挑戰。

 澳門心理學會理事長程美珍表示,過往青少年主要透過參與活動和社交,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建立人際關係,但現時受限社交距離和網課,有研究報告顯示,青少年憂鬱及焦慮症均有雙倍增長。她稱,近年接到不少學校、老師和團體邀約,反映在實務工作中遇到不少青少年狀況,學會派出心理輔導員或治療師到學校協助,她又提到父母應抽時間與子女相處,並指出愈有規律的生活,愈能協助學生穩定情緒。

 程美珍又稱,近年多國提倡將心理健康加入課程,期望未來本澳亦能在課程中加入心理健康課,自小培養學生認識情緒,她又指出近年政府透過多方面維護學生精神健康,但內容欠缺連貫性及系統性安排,令不同學校及年齡段學生獲得的訊息不一。

 今年學術年會以「青少年的『心』耕建造──後疫情時代的正向心理發展之路」為主題,特別邀請到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王建平教授、香港大學心理學系林瑞芳教授、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李筱蓉臨床心理師和澳門精神科醫學會何志榮醫生為主講嘉賓,共同探討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如何聯動家庭、學校、醫療機構及社區資源,系統性地發展正向心理活動及課程,提升青少年適應轉變的能力。

 是次年會吸引了三百多位來自本澳不同服務單位的專業同工及社會人士參加,包括學生輔導員、心理輔導員、心理治療師、社工、教師及醫療人員等,反映出本澳巿民及專業同工對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為配合防疫指引,是次學術年會透過網上平台Zoom進行學術交流,同時於Facebook專頁上進行現場直播,令更多有興趣的人士能參與其中。學會期望藉着是次年會,借鑑不同地區的服務經驗,創造符合澳門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環境,共同努力『心』耕,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