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百三十七億年前,因為一個宇宙大爆炸,地球誕生了,生命的起源也因此而開始。自然從很早開始就孕育著全部的生命,小至細菌,大至恐龍,都是依靠著大自然的給予而去生存,但同時自然是由所有生物的環環相扣而組成的。那麼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什麼?人類對地球來說,就是一個充分非必要條件。大自然可以沒有了我們,但我們不能沒有了它。
在面對自然時,其實我們是卑微的。我們與自然可以是「共生」,也可以是「寄生」。分別是在於,一個是對宿主和寄主都有正面影響,一個反而是會對宿主產生壞影響。那麼,我們現在與自然有在互相獲利嗎?我認為在總體來說是沒有的,氣候變得越來越反常,環境越來越差……
前幾天我在整理衣櫃,看到了幾件好久都沒開過的袋子,我打開一看,原來是我們全家人的羽絨衣!我不禁想起上幼稚園的時候,澳門九月下旬就會踏入秋天。那時的秋天會讓我感到寒冷,只要我母親慢了給我加上厚外套,就會立刻打幾個響亮的噴嚏。再往後幾個月便是冬天,冷到手指通紅、關節發痛。每到冬天的早上,我只願意躲在暖暖的被子裡面,叫我起床也是一大難事。那時的我特別討厭穿羽絨衣,因為穿完之後像個「球」,但是這樣才夠暖和。小小的我怎麼會想到在十五年後的今天,就沒什麼機會在澳門穿上它了。如果真是要用上的話,那就要看看我們家什麼時候去北方旅行,或者是夏天去南半球。只不過在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現在都是趨向於更熱,而沒有變冷的跡象。
說到令我可惜的事,我又想起一件。小時候,我是每一年都會回我的故鄉海南去渡過我的暑假。我父母就會帶我回祖屋那裡住,雖然說沒有空調和電視,但樸素的生活方式也是十分有趣,連洗澡水都要去井裡打。平時的消遣活動就是去山上和海邊玩,看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望無際的海平面,頓時覺得心情平靜,感嘆大自然的藝術與設計。十五年後的今天,由於海南重度發展旅遊業,沙灘充滿了人群。人一多,一些自然的美麗景色就被破壞,生態旅遊資源的管理不當,造成了對自然不可逆轉的傷害。例如:過度的房地產開發、旅客的環保與生態保環的意識低下等等。
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就是這樣下去的話,我們還能給下一代一些什麼?難道他們就沒有權利欣賞大自然的魅力?難道他們生來就沒有資格感受寒冷的冬天?
看著在大夏天開著空調打文章的自己,感到了一絲絲的無奈。太熱了,不開空調又受不了,但當大家都開空調的時候,又會加劇全球暖化。對此,有些無力又絕望,好像我們人類也做不了什麼。
所以,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改變現狀?解決問題的重點就是要找出我們與大自然的平衡點。古人時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便是答案。我們人類可以利用自然的資源,但不可過量使用,打破了萬物的平衡。我們現在要做的事,就是找回平衡點,並且努力維持它。
我們人類在這發展的二十幾個世紀中,一直在尋求一個答案,一個可以讓我們的發展和大自然都最大利益化的答案。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新的科技去減少能源的浪費、減低環境的破壞;教育家們一直在完善對每一代人的環境保護教育、令大家重視問題。
說到底,人類只是生活於地球的其中一種生物,像是寄生蟲一般。若是我們只是「寄生」於自然,自然可能就會像去除寄生蟲那樣趕走我們。但是若是我們能與它「共生」,對雙方都有好處,那麼我們就不那麼卑微,而是一個有價值的存在。
王開嶺在《古典之殤》中感慨:「 我們拿甚麼給孩子?」我們拿希望和美好送給孩子,而不是一個壞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