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特區政府日前推出「電子卡包」,十三個公共部門的二十八張卡證均可於「一戶通」內綁定使用。民眾建澳聯盟公共行政改革關注組召集人李良汪表示,《電子政務》法律及《電子政務施行細則》於去年九月生效,對公共部門各項程序及電子通知等方面作出規範,為落實電子政務提供法律基礎,是次推出「電子卡包」,一定程度推進了工作進程,但部份基本服務仍未如理想,促請當局積極提速增效,回應社會期望。
李良汪指出,推動電子政務發展,是特區政府今年施政的重點工作之一,尤其受新冠疫情影響,社會對當局提供便捷的服務申請、資料遞交和程序審批途徑有越來越大的需求。他以更改地址為例,雖然身份證明局自本年六月起推出「足不出戶」網上更改資料服務,在更新居民身份檔案時,可一次性向七個政府部門更新地址,但作用仍然有限。促請當局盡快檢討有關工作,加入更多一站式更新聯絡資料的公共部門。
他稱,客觀而言,政府近年在電子政務方面正不斷推進,範圍涵蓋政府對居民(G2C)、政府對企業(G2B)、政府部門之間(G2G)及政府對員工(G2E)。然而,這只是電子政務的基本模式,隨着本澳正加大力度推動旅遊及相關產業復甦,在政府對外國人(G2F)方面,更需加強電子政務的觸及面,包括增加便捷途徑及通用語文,在觀光及入境資訊上為旅客提供適時及適切的服務與諮詢渠道。另外,澳門社團眾多,由成立起已涉及多個部門的職能,再到運作後亦涉及不同政府部門的服務,因此,政府對非牟利組織(G2A)的工作上,未來亦應加強有關電子化進程,減省行政資源消耗,提升效益。
李良汪補充,普遍居民對使用電子服務沒有太多難度或阻力,但隨着發展越趨普及,可預視未來將有更多公共服務以電子方式推行便利化措施,因此當局除了要不斷完善相關係統及涵蓋範疇,更應關注在使用電子化服務當中處於弱勢的人士,包括長者、身心障礙等人士,他們或會面對一般人未必出現的困難。建議未來加強政府對「數位落差」(G2D)方面的工作,增加對相關群體的支援,例如除保留傳統的申請服務方式外,電子化操作上亦應推出不同界面或系統以及加強推廣教學等。他強調,推動電子政務工作的同時,應盡量避免令某類群體因電子政務的發展而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