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九月十一日電】(記者李彥洲)今年是「九.一一事件」二十周年。二十年前的這一重大恐襲事件促使美國開啟了歷時漫長的「反恐戰爭」。美國以反恐的名義發動阿富汗戰爭,不過最終卻以失敗而告終,即便是最後在喀布爾機場的撤離,也遭遇了恐怖襲擊事件。由此可見,阿富汗戰爭折射了美國反恐政策的失敗。
《日本經濟新聞》九月十日發表題為《美國並沒有將危險消滅在萌芽狀態》的文章稱,美國反恐戰爭難言結束。由於長達二十年的戰爭,美國已疲憊不堪,因此允許塔利班重新掌權。但美國在撤軍最後關頭,還是遭到「伊斯蘭國」組織的自殺性爆炸襲擊。
另據美國總統拜登表示,恐怖主義的威脅遠遠超越了阿富汗國境,正向全世界擴散。美國國務卿認定的外國恐怖組織超過七十個,二十年增加了一點五倍。
美國「反恐戰爭」為何無功而返?問題出在了哪兒?
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凌勝利輯文指出,縱觀阿富汗戰爭,美國對於恐怖主義的打擊主要是採取軍事行動,對於政治、經濟等其他手段相對忽視,是典型的治標不治本。
凌勝利稱,只要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不鏟除,恐怖份子就不可能被完全清除。反恐必須標本兼治,綜合採取政治、經濟、司法、社會手段。而美國顯然是希望通過軍事手段來產生快刀斬亂麻的效果,從而盡快徹底解決阿富汗的恐怖主義問題。這種「以暴制暴」的軍事反恐雖然會一時有效,但並不持久。盡管美國也曾推動阿富汗的國家重建,但更多是出於所謂的美國民主的推廣需要。在對美軍撤離阿富汗的辯護方面,拜登總統更是直言不諱阿富汗國家建設並非美國的首要目標,可見美國實際上還是沒有從軍事反恐中吸取教訓。
至於國際關係層面,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李偉向媒體表示,美國摧毀「基地」組織在阿富汗的訓練營地後,其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動步入歧途。一方面美國以「反恐」為名「夾帶私貨」。二00三年,美國捏造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與「基地」組織有聯繫的虛假情報,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其根本目的是在中東國家推行「美式民主」。但反而在伊拉克催生了另一個新的國際恐怖組織──「伊斯蘭國」。
另一方面,二0一一年擊斃本.拉登後,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便只有「反恐」之名,而無「反恐」之實。此後十年,美國的對手不再是恐怖組織,而是阿富汗塔利班武裝,其目的是在阿富汗扶植一個親美的傀儡政權。而這一政權並不符合阿富汗的整體國家利益。
上海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德剛表示,美國的「反恐」政策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沒有弄清恐怖主義具有多重根源。
二是錯誤地認為民主是根治恐怖主義的良方,將二戰後對日本、德國的民主化改造用於伊斯蘭國家,企圖在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等國打造「民主樣本」,結果出現「水土不服」。同時,美國簡單地將民主治理等同於民主選舉,導致這些國家在選舉中以部落、教派、族群等劃線、抱團,原有的國家認同和內部平衡被打破,族群之間的對立進一步加劇。
三是過於迷信高科技「反恐」手段,無人機「斬首」行動常因情報失誤而造成平民傷亡,加劇中東地區反美情緒,讓美國大失民心。
孫德剛認為,美國在阿富汗失敗的根源在於美國始終戴著有色眼鏡,不願與其他大國在反恐領域開展真正的多邊合作,而只是建立了一個「偽多邊」的「反恐」聯盟。美國一方面希望藉助中國、俄羅斯等大國以及伊朗、沙特、土耳其等伊斯蘭國家的力量,打擊恐怖主義;另一方面卻對這些國家的內政指指點點,並打著所謂「宗教自由」、「少數民族人權」的旗號反對這些國家的反恐與去極端化行動,暴露出美國在反恐問題上的功利性和雙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