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珠海二月二十一日電】(作者方偉彬王堅)「太爺爺開醫館,主攻正骨跌打,如果將中醫保健的功法推廣給更多的人,可以起到『治未病』的作用」,何泳儀告訴記者。這位來自澳門中醫世家的女孩曾就讀廣州中醫藥大學,目前,她的願望就是把中醫帶向世界。
近年來,廣東和澳門聯手推廣中醫,走出了一條特色路。
在珠海橫琴,有一個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首個落地項目,產業園由澳門和橫琴共同組建公司進行開發建設與運營管理,為了推動澳門青年中醫藥人才發展,產業園為澳門青年提供中醫專業培訓和實訓。
來自澳門的中醫醫師陳彩玲已經加入產業園多年。近年來,她的足跡遍佈莫桑比克、佛得角、葡萄牙、泰國等國家。她回憶道,「二0一六年加入產業園,參加了八次海外培訓,我們在當地有教很多種療法,例如推拿、針灸、艾灸、拔罐等等。」
產業園副行政總裁龔元香介紹,在推廣中醫上,團隊從物理療法著手,以醫帶藥。產業園與莫桑比克衛生部合作,在當地公立醫院展開醫生培訓,每次培訓都會邀請澳門的中醫醫師參與其中。參與過這個項目的陳彩玲稱,當地人日常生活習慣頭頂重物,因此脊椎疾病很多,通過針灸治療,中醫幫助了很多人,受到當地人認可。截至目前,產業園已有六個產品在莫桑比克註冊成功,兩個產品進入了銷售渠道。
澳門在推廣中醫上有自己獨特之處。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澳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在中醫藥領域合作前景廣闊。她說,澳門處於很有利的位置,也有中葡平台的優勢,希望通過這些優勢,未來在澳門註冊的中藥,能夠從澳門出發,銷售到世界各地。
在與澳門攜手的過程中,產業園於二0一五年六月正式成立「國際交流合作中心」,通過發揮澳門中葡平台的作用,以葡語系國家為切入點,開展國際註冊、進出口貿易、人才培訓等業務,結合「以醫帶藥」的國際化推廣模式,以點帶面,不斷拓展葡語國家及其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關係,搭建連接東盟、非洲、歐盟的商貿對接模式和市場網絡。
值得重視的是,中醫藥還需要運用創新技術與方法,明確中藥藥效成分和藥理機制,用客觀的科學證據走向世界。
澳門科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中醫藥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良介紹,實驗室經過多年耕耘,取得了跨越式進步。最近三、四年間,實驗室共發表八百餘篇學術論文,當中超六百篇在國際英文學術期刊發表,可以說大大提高了中醫藥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
在粵港澳大灣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實驗室分部於二0一九年年底落戶橫琴。展望未來,劉良說,通過這一平台研發的產品,今後可以到大灣區其他城市展開生產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