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石排灣居民社區服務需要調查發佈會昨於街總石排灣家庭及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舉行。為探討石排灣居民對區內社會服務,公共設施的需要,街坊總會石排灣家庭及社區服務中心於二0一五年七月至九月在區內開展了有關石排灣居民社區服務需要調查。五年過去,區內各項社區配套設施日漸完成,居民基本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有見及此,石排灣坊會及石排灣家庭服務中心於今年八至九月再次開展二0二0「石排灣社區滿意度」問卷調查,通過比較五年前後的數據,科學分析石排灣居民的生活現況和需要,作為日後提供特區政府或社會服務團體對石排灣發展的參考,共同構建更優質的社區。
綜合而言,對比五年前、後的調查結果,居民認為社區設施足夠和非常足夠的比例明顯上升,升幅接近兩成,隨著社區綜合大樓內的購物中心,圖書館等設施投入使用,滿足了居民對相關設施的需求,但居民對運動場所的需求有明顯的增加,增幅超過一倍。
醫療方面,數據顯示居民在區內就醫的情況並無太大改善,居民期待的石排灣衛生中心及離島醫院一再推遲投入使用,現有的臨時衛生站未能滿足居民的實際需求,另外,由於區內沒有提供夜診服務的醫療機構,居民只能使用其他地區的醫療服務,夜間就醫仍舊是石排灣居民一大難題。為方便居民就診與防治疾病的需要,促請政府加快推動石排灣衛生中心投入服務,並研究於區內設立夜間醫療服務的可能性,以彌補該區醫療服務的不足
交通方面,居民認為外出到澳門或氹仔方便得多,超過五成受訪者滿意區內的巴士服務班次,反映交通事務局汲取民意增設多條快線前往各區,繁忙時段加密班次的措施取得成效。就區內行人天橋的使用情況,近五成受訪者表示不方便和非常不方便,超過五成受訪者認為班馬線不足夠和非常不足夠,反映當局規劃的行人過路設施未能符合居民的實際需要,另外絕大部份受訪者表示有需要增加可遮蔭擋雨的風雨廊,反映相關設施的設置具有迫切性。促增加斑馬線及風雨廊改善出行環境。
另調査小組提出建議如下:加快落實閒置地運動設施,支援商戶改善營商環境,石排灣公屋入夥七年,各項社區配套設施日漸完備,唯獨在大眾運動,康體設施方面有所不足,無形中影響居民運動或參與社區活動的機會,窒礙青少年的運動發展,政府早於二0一四年計劃在石排灣水庫東側開闢一條新路,在新路與水庫之間的塘邊建造休憩康體區,經過五年的等待,工程於去年第一季動工,工期約兩年,設有單車徑,跑步徑,步行徑,兒童遊樂場,康體區等設施,可以為居民提供一個舒適的活動空間,但隨著區內人口持續上升,現時公屋住戶約有兩萬人,加上周邊的金峰南岸,擎天匯等私人屋苑陸續有居民入夥,政府早前宣佈計劃利用石排灣CN2C地段,路氹連貫公路合共一萬七千平方米的土地設置臨時休憩區和自由波地,期望政府早日落實興建,進一步擴充運動空間,因應現時石排灣區內缺乏泳池設施,而距離較近的黑沙公園和竹灣泳池使用者眾多,如能在區內增置泳池設施,可起到分流公共泳池的壓力。考慮到現時計劃及動工興建中的場所都設於公屋的外圍地段,建議及早規劃行人過路設施,方便居民日後使用;商戶每年與政府續約,租金按最近一年的消費物價指數作調整,商戶年年加租,而目前本澳經濟環境仍然有待復甦,商戶需要面對沉重的經營壓力,期望政府與商戶加強溝通,因應實察情況推出凍租或其他優惠政策,協助商戶渡過難關,讓居民和區內中小企可繼續在石排灣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