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想錄) 《牟子理惑論》淺析 (十五)   陳憍如

 《理惑論》第十四問-

 問曰:「孔子云:『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聖人之所紀也。今佛家輒說生死之事,鬼神之務,此殆非聖哲之語也。夫履道者,當虛無澹泊,歸誌質樸。何為乃道生死以亂誌,說鬼神之餘事乎?」牟子曰:「若子之言,所謂見外未識內者也。孔子疾不問子路不問本末,以此抑之耳。《孝經》曰:『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又曰:『生事愛敬,死事哀戚。』豈不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周公為武王請命曰:『旦多才多藝,能事鬼神。』夫何為也!佛經所說生死之趣,非此類乎?老子曰:『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又曰:『用其光復其明,無遺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實貴寂寞,佛家豈好言乎?來問不得不對耳!鍾鼓豈有自鳴者?捊加而有聲矣。」

 有人質疑牟子提倡佛學,認為孔子教人「未能事人,焉能鬼?」,又曰:「未知生,焉知死?」既然聖賢也為之以人生綱紀,佛教卻動輒說「生死之事」、「鬼神之務」,此有違聖人之哲語;又認為,若是修道者,應當虛無澹泊,歸誌質樸,為何以生死之事亂誌,又說鬼神之餘事?

 牟子反駁這種說法,謂之「見外未識內者」,只看到事理的表面,卻未能深究實相者。牟子認為,孔子的說法是以疾言於子路,斥他不問事理之本末,然而,《孝經》曰:「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又曰:「生事愛敬,死事哀戚。」都是教人敬事鬼神,時思祖遠:就連周公旦向武王請命時,也自薦說:「(周)旦多才多藝,能事鬼神。」給武王一個能呼風喚雨的形象。所以牟子反問,佛經之言何來有異?他又引老子之言,知道事理之表象,當復守其運作之原則,才能「沒身不殆」、「無遺身殃」,同理,明白了生死之旨趣,切定能知吉避凶。最後,牟子白理說,凡事都有因果,知理明事,反真溯源,才是修道之要領。

 生死之事,乃是終極的大哉問。佛教教義中的「緣起法」,可以視為對生死觀念的概括。憨山大師在《夢遊集》中有說:「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佛陀教導我們:「一切皆是無常」,世間一切事物,都只是「成住壞空」的生滅過程。記得聖嚴師父曾說:「唯有生者安、亡者才會安」來勉勵大家除了對生死建立正確的觀念外,還要透過誦經、念佛、拜懺、持咒、布施等等方法練習安定身心及捨心;聖嚴師父認為:「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件莊嚴的佛事」,而這莊嚴事,包括了我們如何在生之時,好好地活著。生是死的準備,死是生的終極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