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

 【中新社昆明四月八日電】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八日發佈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十三個懸棺葬遺址共四十一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懸棺葬是將殮屍棺木高置於臨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上的崖壁、洞穴、裂隙的一種葬俗,廣泛分佈于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在東南亞乃至太平洋群島亦有較多分佈。於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這類遺跡越來越少。作為一種比較奇特而古老的考古文化遺存和喪葬習俗,懸棺葬文化一直受到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百色市華村)和泰國邦瑪帕地區,年代在二五00—六六0年前的十三個懸棺葬遺址共四十一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研究發現,滇西北的懸棺葬人群母系遺傳世系遺傳多樣性非常高,而泰國北部的懸棺葬人群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該結果符合懸棺葬習俗在中國南方起源並向南流傳到東南亞的觀點。

 另外,研究還發現,亞洲不同地區的懸棺葬人群之間共享少數的母系遺傳世系,這表明不同懸棺葬人群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人員將遺傳學分析結果與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民俗學和歷史學等方面證據相結合,推測懸棺葬習俗約在三千六百年前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如武夷山地區)的百越族群中,他們是現今民族眾多的侗傣語系族群的先祖。之後,懸棺葬習俗以人群遷徙和流動的方式在華南地區廣泛流傳。大約在二000年前(泰國最早的懸棺葬年代),非常少數的懸棺葬習俗傳承者又以文化擴散的方式,將該習俗大面積傳播到了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原住民群體。

 科研人員表示,該研究僅從母系遺傳世系的角度對懸棺葬的源流歷史做了初步探討。未來用更具廣泛代表性的懸棺葬人類遺骸樣品,從基因組DNA和父系世系Y-DNA等角度,結合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將為更全面地展現懸棺葬習俗歷史文化的面貌提供更加系統的證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