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這兩天的報章,很多新聞都在討論怎樣振興經濟、怎樣使用電子消費券消費等等。這些討論其實都是源於一個消息——澳門有一個月沒有新增感染二0一九新型冠狀病毒個案,對於澳門社會來說,這無疑是代表了病毒沒有在社區爆發,全澳門都健康。
如果全澳門都健康,現在是不是時候說疫情已經過去,應該討論善後工作呢?
目前,我們的鄰埠仍然有人繼續感染,我們的強大後盾——中國,感染的數字仍然不斷增加;病毒更散播到其他國家,南韓和意大利的情況更為嚴重,如果我們說全球都在感染病毒,這句話應該不為過份。
全球感染下的澳門,經歷了最早期的風波後,在已經沒有新增的感染個案的情況下,用「初步痊癒」形容是合適的,也是時候考慮進一步恢復社會運作,例如,甚麼時候恢復學生上課。
公職人員恢復工作已有兩個星期,這個消息直接刺激商業運作,兩種運作交織在一起,澳門社會有一定的人群聚集。病毒是通過飛沫傳播,帶菌者在人群中穿梭、停留,自然傳播病毒。恢復工作後澳門沒有新的感染個案,這可證明澳門社會基本上是健康的。病毒有潛伏期,只要隔離兩週,被隔離的人是不是帶菌者基本上能夠辨別出來。只要我們再多等一、二個星期,假設沒有新增感染個案,我們便可用較為肯定的語氣說,澳門社會有帶菌者的機會率低;這個肯定可以讓學生安心復課。雖然學生復課是眾多社會活動中相對比較遲的一環,但這個安排是合理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集中在課室中,人群聚集的情況嚴重,只有澳門社會有帶菌者的機會率低,才可以保證學生健康。學生有健康,才可促使父母安心工作,少牽掛一件家庭事。
雖然學生恢復上課,學校卻有一籃子問題有待解決。疫症期間,大部份學校都使用網上授課,實行「停課不停學」,這種做法當然是好,但是,如果有些同學家中沒有電腦、沒有上網、某些電腦軟件不能使用,自然無法在網上學習,在有部份同學已經完成網上學習,但有些同學卻因為技術問題無法完成網上學習的情況下,學校應該如何處理呢?又譬如說,今年同學是否沒有暑假,還是有一個很短的暑假?當大家在討論怎樣振興經濟時,不妨說說你的想法,看看最合適大家的方法是甚麼。
協助商戶渡過難關,共同振興經濟當然是疫情過去之後的工作。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數字顯示,二0一九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是四千三百四十六億七千萬澳門元,現在使用二百五十億元振興經濟,比例大概是百分之十七點三八。花費這筆錢會否造成經濟過熱,還是適度的振興經濟?這是經濟學家的問題。澳門商戶只需將不同的補貼用在自己的商業上,並且懷著希望,以「明天會更好」的態度繼續作出商業經營,生意額回覆到疫情之前,自然是指日可待。
坊間對三千元的電子消費券的討論都指出,一些商舖可能還未安裝合適的機器,無法接受電子消費券;還有一些沒有手機、電腦或不懂在澳門金融管理局網站登記的市民,真的要加把勁,盡快安裝機器、盡快學習手機、電腦知識、盡快找人幫忙,否則真的會「蝕底」。
病毒在全球爆發,造成多人感染、死亡,澳門雖然已經初步痊癒,但我們無法預知病毒是否在將來重臨澳門。香港大學醫學教授袁國勇先生,昨天在無線電視台「講清講楚」節目中清楚指出,在未有藥物根治病毒的情況下,盡管病毒可能會在夏天、秋天有所減退,但有可能在冬天由其他地方再度傳入香港,市民要有心理準備,那時候,仍然需要配戴口罩,及不適合外出旅遊。
在處理病毒的問題上,我們只能聽從,也必須聽從醫學意見。如果醫學界普遍認同病毒會死灰復燃,在病毒無分疆界的情況下,澳門在將來有可能面對這情況;那麼,我們只能抱著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的積極態度,盡早實施預防措施。
實施的措施,可以分為內部層面和外部層面兩種。內部層面是指澳門自己需要採取哪些措施進一步防止疫情擴散;舉例說,澳門是否應該考慮有自己的口罩生產線?是否應該立法禁止「食野味」?是否應該立法強制禁止運輸、販賣穿山甲、果子狸、蝙蝠等野生動物?如果有動物或寵物感染病毒,是否應該立法強制隔離或人道毀滅?是否應該將病毒定義為高度危險的傳染病,一旦有個案出現,便需要通報中國內地和香港等等。
外部層面是指澳門應該如何應面對其他地方的疫情,舉例說,很多地方都設有旅遊級別警示,當A地方出現疫情的時候,B地方會在自己的旅遊級別上作出調整,告誡自己的市民應否到A地方去。假設將來有一天,澳門真的是A,那麼應該根據甚麼標準,怎樣回B對自己的旅遊級别的調整呢?又譬如說,很多地方在測試某人是否帶菌者有時間長短的差別,澳門是否仍然需要將由外地入境的人統一隔離十四日?還是因應某人來自不同地方,作出彈性的安排呢?
人在世間,疾病無可避免。每一個新的疫情都會帶給人類新的危機,但亦教懂了人類新的預防和醫治的方法;只有吸收經驗,不斷改善,人類才可以戰勝疾病,繼續在地球上活下去。◇
澳門理工學院管理科學高等學校陳智彪副教授
二0二0年三月九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