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每千人醫護人員比例低於國際平均值 陳家良冀縮短居民看病輪候期
【專訪】澳門街坊總會副理事長陳家良表示,澳門看病輪候期時間長的主要原因每千人之醫護人員比例低於國際平均值或臨近地區,希望也相信新一屆政府會透過離島醫院綜合體盡快建成和運作、研究及推動民間醫療實體分流初級護理壓力等措施來予以紓解。
陳家良表示,近期季節及氣溫變化因素,令感冒者增多也相應增加了所有衛生中心立兩家大醫院的診療壓力,令急診輪候時間相應冗長,更令整體醫療服務壓力雪上加霜。
他指出,回歸二十年來,在澳門政府及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官方醫療團隊的攜手奮進下,整體醫療質素和服務態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關鍵問題在於澳門的每千人醫護人員比例長期低於鄰近地區及國際平均值,以致看病輪候期長且呈不斷再延長的態勢。這與人均GDP位居全球第二的經濟發展程度、政府財儲超過六千億的豐厚情況極不相稱。
陳家良提出兩項改善建議:一﹑盼第五屆特區政府充份把握興建中的離島醫院綜合體所帶來的縮短就診輪候期的契機,加快相關的工程進度,同時增聘及引進高質素醫護人員、增加病床數量,盡快令該綜合體投入運作,為縮短就診輪候期創造根基性保障;二﹑研究如何推動民間初級醫療機構、個體醫生等參與分流初級護理壓力的激勵動力與措施,減降衛生中心等公立醫護系統初級護理的壓力。
陳家良希望醫護指標的提升,既可紓解澳門居民看病輪候期長的壓力,又可縮小經濟發展與醫護服務不相稱的差距,更可彰顯「一國兩制」趨完美的典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