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仔有見)遷徙  溫言

因工作關係,結識不少在東南亞(南洋)長大的華人下一代,有的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福建話,亦有些只能用英語交流、溝通。與這些朋友談到他們的家族歷史,聽來就是一個個花果飄零的近百年的「南洋華人遷徙歷史」。

朋友祖輩、父母輩離開家鄉,隻身闖蕩他鄉,到東南亞一帶工作,及後定居,晚一輩在彼岸長大,因緣際會,又回到曾經的南洋華人出發渡洋的港口城市工作。當在港澳與這些華人後代結識、交談時,會發覺他們雖已移居另一國家,但對於籍貫,還是其作為華人身分認同的重要一環。細談之下,明白到華人家庭教育後輩不忘出身,除因長輩感念家鄉以外,亦因在東南亞生活時,長輩與「同聲同氣」的異地家鄉手足特別團結,或曾因互相支持而得以加快融入當地社會,故強調或緊記籍貫,是身處他方,仍可維持「同路人」的人際關係網。

華人後代帶着這些家族遷徙的歷史與經歷,再次回到中國人的地方,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體驗,認識中國人朋友,也讓他們感知自己既是,卻又確實不是的身分認同。華人身分是他們的一張名片,一副黃皮膚面孔,走到哪裏都被視為中國人。可是,他們的成長過程卻又確實與中國,或港澳朋友所不同,因此,對比其他來到澳門的外地勞工,他們是長得最像本地人的「異鄉人」。這一輩由南洋回流的華人,教育程度與祖上輩大為不同,在地區之間自由進出,擔任的崗位與工作內容,往往與其專業有關,而非單純的出賣勞力。

在人口流動越趨頻繁的世代,移居到任何一個城市,所付出的成本(包括金錢、機會成本等)都比以往低。從南洋走回來,或從港澳走出去,不過就像是為人生換一條跑道,轉一個中轉站,誰也不必只在同一個城市、國家一直活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