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佛教流傳一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此經已失傳於中土,《決疑經》分別有一卷本和二卷本,收錄於《卍續藏》第八十七冊,「世尊拈花」的公案即出於此經。據考,唐宋年間,禪林中流傳「世尊拈花」的傳說,但一直未見出處,普遍認為最先提到此典故的是北宋王安石。《宗門雜錄》記載:「王荊公(王安石)問佛慧泉禪師云:禪家所謂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經亦不載。公曰: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因閱之,經文所載甚詳。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此經多談帝王事佛請問,所以秘藏,世無聞者。」
上文所述的金色頭陀,即是佛陀大弟子迦葉尊者。在靈山會上,迦葉尊者透悟了世尊的深意,所以佛陀授記於尊者時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於是,「釋迦拈花,迦葉微笑」,後世追認為禪、密之開端。世尊的默示,需要我們「以心印心」的方式來記取,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以佛陀的「八正道」為綱領,活得正直而規律,這是為了靈性修行而準備;在靈修上,要精進努力於佛陀的修法,實修「四念處」,有助根治身心業力,而觀修法、念誦等,可以作為輔助,但無論修哪種法門,都必須是實修實證,沒有半點含糊,精進勤奮,不能棄暗投明。迦葉默受佛陀之心印,其實經歷過百般刻苦的修行,才能達到的境地,而「拈花微笑」也表示了修行需要保持寬心,常以慈悲開懷的心態面對世間物事,這就是佛陀給我們的心印之一。
「拈花微笑」是禪宗著名公案之一,除了禪理之外,表現了禪宗獨特的美學,一種直觀的境遇,物我兩忘的侘寂之美,而那美境就在於世尊拈起的那朵花,相傳那是一朵金色的婆羅花,但到底婆羅花是什麼,就不能考證了。花,除了是佛陀授記的象徵,也可以作為菜饌。
在日本,紫蘇花是刺身良伴,傳統茶漬飯中也常用它做配料。紫蘇花的味道相對溫和,有一絲胡椒味;而它有治療風寒感冒、低血壓、抗菌等功效。
「奈良茶飯」做法簡單,材料包括米、大豆、粗茶、食鹽少許,以及焙製茶(乾炒至焦黄色,出香味的綠茶)。首先,用平底鍋將大豆稍微炒一下,關掉火,用木鏟從上往下擠壓大豆,使其分為兩瓣並脱去豆皮。用扇子將豆皮扇掉,只留豆瓣;在水壺裡盛五杯水,燒開後放入兩種茶,煮五分鐘左右。將淘好的米和大豆放入電飯鍋,加水時,同時加入二百毫升茶水,最後放入適量的鹽,攪拌後將飯蒸熟即可,上碟前,加上紫蘇花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