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澳門健康促進協會昨午舉辦「預防心血管疾病」健康促進行動嘉年華,當中,在講座上作主講的前鏡湖醫院心臟科副主任顧問醫生龍鳳軍受訪時指出,近年心血管疾病現年輕化趨勢,他忠告,需養成良好飲食和運動習慣,最重要是戒煙和保持心境樂觀,相信有助預防患上心血管疾病機會。
龍鳳軍表示,在他所接觸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最年輕個案為二十三歲,而多數病人患有急性心肌梗塞或中風。對於本澳相關病患的原因,他認為是由於現時市民多數要輪班工作,工作壓力大及休息不足,另外長期吸煙或吸食二手煙亦會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
他並指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亦會增加患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例如中風。此外,大多求診者早期沒太明顯症狀而不看醫生,到後期發病已太遲。
健促會在筷子基綠陽花園休憩區舉辦是次旨在促進健康的活動,當中有歌舞表演、有奬問答、攤位遊戲及醫療講座等,吸引社區不少居民參與。主辦單位指,社區行動在健康促進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讓本澳居民提升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知識,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以促使行為的改變,及尋求改善健康的方法。
健促會理事長余惠鶯在致辭中表示,疾病認知是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促進健康行為的重要因素,居民對心血管疾病預防知識認知不高,「防大於治」的思想及技巧未根植民心。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是一種非常節约和有效的預防辦法。
她續指,在健康宣傳教育中,宣導禁煙戒煙的生活方式,使每位患者知道吸煙是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提倡低脂、高纖維、低糖、低鹽的合理食譜。因此,廣大醫務工作者對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進行系統化,個性化的干預,使已有的危險因素降低至正常水準,從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健促會並提出了多項建議,包括:針對心血管疾病,在衛生領域,非醫療和醫療機構以及政府之間建立非傳染病防控聯盟與合作關係;開發可靠的健康資訊系統,監測死亡率、發病率和健康行為;大力執行煙草控制政策,實施高血壓的檢測和控制以及高血壓二級預防;建立高效的系統,讓經過培訓的衛生工作者(非醫生)檢測和控制高血壓,對無併發症患者進行二級預防,並提供改變生活方式的建議;參與民間和社區機構的心血管疾病控制;開展大樣本研究,因為不同地區的飲食、活動、飲酒和吸煙類型和模式不一樣;為了了解本地區的影響,有必要開展區域研究。
此外,綜合健康教育、體育鍛煉和心理治療,逐步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戒煙和健康飲食是心血管疾病預防的基礎礎;其中血脂,血糖,血壓的管理以及抗血小板治療和藥物依從性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