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幫孩子戒網癮的醫院 王子健

 在全國知名的北京回龍觀醫院,有一棟獨立於其他病區的兩層小樓。小樓一層是客廳。客廳內有電視、沙發、綠色植物,營造出家的溫馨。一層和二層之間的樓梯轉角處是書吧、茶座。娛樂區域有迷你KTV、電感單車、棋牌桌等設施,營造出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這裡就是全國首家公立醫院創辦的行為成癮病房。病房分單人、雙人和四人間。小樓不設門禁、不上鎖,入住後可以自由出入,可以到有涼亭的院子乘涼,也可以到醫院的活動區健身、打球或參與各種手工製作。

 自二O一九年六月底建立,至今已收治了十餘名「網癮」青少年,他們的家長也陪同孩子一起入住。這裡的青少年中,有「刷」短視頻網站成癮的;有看網絡直播成癮並沉迷於打賞主播的;但最多的是遊戲成癮。手機作為最普及的移動設備,就是這些成癮行為的載體。

 負責主治的楊醫生是回龍觀醫院成癮醫療中心副主任醫師,她說成癮的本質是自己已經無法控制遊戲的時間、頻率、強度,以致於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情況持續一年以上,一旦停止便會產生抑鬱、焦躁等情緒。行為成癮是指一個人對某種行為有著額外的超乎尋常的嗜好和習慣性,它是通過刺激中樞神經造成興奮或愉快感而行為的,讓人逐漸依賴,從而需要越來越多的刺激,最後給自己帶來越來越多的不良後果,卻無法控制。與遊戲成癮一樣屬於行為成癮的,還有藥物成癮、賭博成癮、酗酒成癮,若只是在寒暑假玩幾天,能自行控制其行為的,則不算成癮。

 二O一九年五月,世界衛生組織第七十二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將遊戲成癮正式列入精神疾病範疇。又稱遊戲障礙,相關症狀包括:無節制地沉溺於單機或網絡遊戲;因過度遊戲而忽略其他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其本人明知會產生負面後果,卻仍舊沉溺……這些行為均可確診為遊戲障礙。若其症狀已持續十二個月,則是症狀嚴重,觀察期亦可相應縮短。

 如何從虛擬世界回到現實人生

 1.興趣替代法

 有的孩子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網絡遊戲,家長也沒太重視,最後發展至玩遊戲的時間越來越長,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是在打遊戲,升入初中後跟不上課程進度,乾脆休學在家;有的沉溺於虛擬世界帶來的成就感,無法回歸現實,他們幾天不活動不睡覺、幾周不洗澡,長期不和父母說話;有人因為長期不運動,體重飆升,嚴重肥胖;有的孩子更形成了社交障礙或產生了抑鬱症,任何人或事都無法讓他們感受到興趣和快樂。如︰小勇是一個遊戲成癮患者,他特別聰明,不到十八歲就考上了名牌大學,但他在父母和姐姐的溺愛中長大,任何事情都由父母代勞。遇到人際問題則由姐姐出面處理,導致他自理能力極差,而且由於一直由母親看著他學習,自制力也很差。上大學住校後,他完全不懂要如何處理生活,和在社交中所遇到的問題,亦因此屢屢受挫,於是一直曠課,開始日夜打遊戲,以至令母親辭職,在學校旁邊租了房子陪讀。但是,他依然沉溺在遊戲裡,從不與父母溝通。他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回龍觀醫院找楊醫生,治療的第一步就是上交手機。醫生再對患者的狀況進行全面的評估,制定戒斷計劃,和患者約定正常且健康的使用手機使用時間,按照患者對手機依賴的不同情況,限制使用一至四小時不等,患者每天玩到規定的時間後,就要上交手機。一開始上交手機時,小勇很不適應。楊醫生於是用心理治療、興趣代替等方法,幫助他轉移了注意力,讓他知道興趣和成就感並不只能通過網絡獲得。

 每天上午十點到十一點,小勇和病區的孩子們會到醫院的「行為區」參加藝術行為治療(包括音樂、舞蹈、手工等。進行乒乓球、羽毛球等體育訓練)。午休前,大家在治療師的帶領下,進行冥想鍛練。到晚上,大家則聚在一起唱KTV、玩桌球、羽毛球等,小勇亦很快就交到了新朋友。

 興趣替代法不僅是帶著孩子們「玩」,重要的是讓他們找到興趣點,增進人際交往來獲得成就感。用對身心健康有益的玩法替代不健康的網癮行為,把孩子從虛擬世界拉回到現實生活中。

 2.心理治療法

 主治醫生不僅會對孩子個體進行心理治療,還要把孩子的父母叫到一起,進行家庭治療。楊醫生發現,遊戲成癮的背後,大多是體現在親子關係的教育問題。對於這些孩子,家庭治療往往比個體治療更有效。

 「有的父母長期不設立規則,過於溺愛,導致孩子自律性差;有的父母則過於強勢,覺得自己完全是對的,忽略孩子的想法,令孩子長期無法和家長溝通。」楊醫生說,小勇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問題,於是她把小勇的母親找來,讓母子倆一起做家庭治療。她列了一個表格,讓彼此提出意見和要求,將雙方都認為合理的、能做到的都記錄下來,而且都要遵守。經過多次家庭治療、小勇從之前不和母親說話到可以正常交流。小勇的母親也不再忽略他的感受,開始理解並遵重兒子。小勇住院三周時,已經完全可以將每天的用網時間控制在兩小時之內。

 3.設置規則,不要把電子產品當保姆

 楊醫生經常在行為成癮門診遇到這樣的孩子,父母工作忙,管不了;祖父母溺愛嬌縱,只要孩子不磕了不碰了,就可以隨便玩手機,這就是典型的「電子產品當媬姆」。到了上小學時,父母覺得該管了,但孩子上網的習慣已經停不下來,父母於是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摔手機、斷網線」等粗暴方法管教,造成孩子強度反逆。

 來這裡戒網癮的小輝,就存在著這種情況。小輝的父母在他小時候放任不管,導致他缺乏自制力。到小輝上中學,父母卻突然嚴厲起來,一看到他玩遊戲就打罵訓斥,但小輝已離不開遊戲,卻又對父母非常恐懼,以致於王小輝精神抑鬱。到了醫院,當小輝聽說要收手機,拔腿就跑。而小輝的治療方案,經過成癮病專家們多輪會診,由於伴隨抑鬱症,所以除興趣替代、家庭治療之外,還加入了適當的藥物治療。後來小輝的狀態有了很大改變,每天玩手機的時間可以控制在四個小時之內,還會主動上交手機。

 令楊醫生深有感觸的是,相比事後治療,事先預防更為重要。為此,楊醫生建議:孩子三歲之前,完全不要接觸電子產品。這段時間是孩子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過早接觸電子產品,不利孩子成長發育。而且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的兒童,缺乏和家長之間有效的交流和溝通,語言功能、情感培養等都會受到影響。三歲到六歲則是限制階段,可以讓孩子接觸電腦,建議時間控制在二十分鐘到半小時之內。看手機二十分鐘眼睛就要休息十分鐘;睡前就要把電子產品放到公共區域等等。

 如果這一點做到了,那麼孩子在十二歲到十八歲這一階段就會有較好的自制力。如果此時依然自制力較差,家長便要繼續根據其性格特點,設立行為規範。家長切忌情緒化,千萬不要心情好的時候讓孩子隨便玩,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搶手機、斷網線,這些簡單粗爆的方法只會引起孩子模仿,讓他們誤以為「以暴制暴」的方式能解決問題。楊醫生遇到過父母砸手機,對父母推搡、動手的孩子,由於父母的粗暴,引起孩子的反擊。

 綜上所述,家長在孩子小時候應設置規矩、循序漸進,遇到壞苗頭,及時掐斷,就是預防網絡成癮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