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專題講座專家盧琦分享心得 治理生態無為而治最相宜

 【專訪】澳門中華生態發展促進會昨午舉辦「生態專題講座-公開專場」,應邀主講嘉賓的中國林業科學院荒漠化研究所所長盧琦,以《生態治理:無為而治最相宜》為題,分享了他對生態治理的方針與心得。

 成立於二0一六年的中華生態發展促進會,一直以推動青年保護環境宣傳綠色發展的重要性為使命,希望更好地推動本澳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而在今年活動定於十一月四至八日,主辦《生態專題論壇暨專家走進校園》,分別於五日「生態專題講座-公開專場」,六及七日期間將走進澳門本地八所學校,舉行八場以生態環境保育為議題的「生態科普講座」。

 該促進會理事長葉兆佳致辭中指,會方創立以來,全心全意實徹辦會宗旨和方針,在澳門努力推動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和科普教育,並聯同各地-包括中國台灣及香港和新加坡有共同志向的環保團體,與國家林業生態發展促進會及其屬下機構合作,關心國家生態發展。他又表示,該會今次主辦《生態專題論壇暨專家走進校園》活動,目的是希望澳門年輕一代,更能關心國家青山綠水的發展狀況。

 主講嘉賓的盧琦是中國防治荒漠化的專家,長期從事荒漠化防治、乾旱區生態系統管理、宏觀戰略與政策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他介紹了內地在生態治理的情況及所取得的成績。當中述及主要結論:一、中國北方地區植被覆蓋度,在過去三十三年總體提高明顯,其中黃土高原、東北地區和天山周邊是三個「增綠」最「顯著」區域。二、雖然水分作為中國北方地區植被生長的第一限制因子,但降水的變化並不是導致中國北方地區植被變綠的主要驅動力,以植被修復為主體的國家大型生態工程才是促進北方土地「增綠」的關鍵所在。

 另外,「生態科普講座」將於今明兩天先後到訪本地八所中學進行巡迴演講,分別有:澳門培華中學,教業中學,澳門培正中學,聖公會(澳門)蔡高中學,嘉諾撒聖心中學,鏡平學校,澳門濠江中學,澳門菜農子弟學校,演講主題為「荒漠有功勞服務價更高」,屆時將與本地中學生探討生態環境中的難題-荒漠預計將與近五百名的澳門中學生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