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署籲市民做好狗隻便溺處理 滅鼠採第二代藥及增鼠餌㸃
【特訊】市政署市政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李偉農、委員杜淑儀,環境衛生及執照廳廳長馮惠星,昨應邀出席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探討環境衛生工作。
李偉農表示,本澳於回歸前的生活垃圾收集依靠分佈在各區街道共一千六百個一千一百公升的大型垃圾桶,造成垃圾外露、污水、臭味等問題困擾社區。當時的市政機構於二00一年興建第一座封閉式垃圾房,把街道的垃圾桶遷入房內,並設防菌、除臭等設施,大大改善衛生情況。他表示,目前本澳已興建了一百二十六座封閉式垃圾房,當局並裝設監測傳感器,分析每座垃圾房的承載量變化,從標準化管理,走向個性化管理。
他稱,本澳共設有八十九個壓縮式垃圾桶,承載量相等於三十個街上的舊式一千一百公升垃圾桶,大大減少收集次數,基本上代替垃圾站。
關於近年鼠患問題,李偉農表示,現時本澳街道有九百一十五個固定鼠餌點,明年(二0二0年)會增至一千三百至一千五百個,政府並將與廣東省生物科技資訊研究所合作,於下水道增設紅外線探測鼠患。他又稱,當局於二0一七年起定期做鼠藥抗藥性測試,現時採用的是第二代抗凝血鼠藥,特點是不容易排出體外,老鼠食用四十至五十克便會致死。
另外,李偉農亦提到,市政署收到有關犬隻便溺的投訴有減少,認為市民在處理狗隻大便的情況有改善,但小便仍然不理想,以水或稀釋漂白水的所謂沖洗只是二次污染。他稱,狗隻於排便前會有訊息給主人,例如打圈等,飼主有足夠時間準備吸尿墊,又指飼主可訓練狗隻透過嗅覺和觸覺去感受吸尿墊的物料或報紙的氣味,建立排便習慣,認為無論在街上或家中均可做好便溺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