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台灣

 台東布農部落迎來內蒙客人

 身著布農部落服飾的青年,用獵槍朝天鳴槍迎賓,以布農語高呼「米呼米尚(你好)」。近日,台東縣延平鄉布農巴喜告部落,用傳統方式迎接來自大陸的內蒙古民間文化交流團。

 卅二歲的布農青年胡克緯,與七位部落青年圍成一圈,用布農語唱起「祈禱小米豐收歌」,向來客展示布農文化。

 有感於部落青年不斷外流、傳統文化面臨消亡危機,胡克緯大學畢業後回到部落,與其他青年共同創立台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期望通過教育傳承、文化交流等,讓部落傳統得以延續。

 參加「守望精神家園——第六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暨「美麗中華行」活動的內蒙古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和表演者,本月十八日來到胡克緯所在部落,領略此間少數民族文化,也分享草原文化。

 長者以傳統方式行「射耳祭」,青年用樹枝佈置狩獵陷阱,孩童以樹皮條抽打陀螺娛樂。布農部落成員,以不同方式向來客展示此間的文化傳承。

 以雙腳踩脫谷粒,兩人合力用木棍搗碎穀殼,輕抖器皿由風篩去穀殼留下小米,來自內蒙古的客人在布農青年指導下,體驗了傳統搗米。

 身著民族服飾的內蒙古青年,也為當地民眾表演了呼麥、長調民歌等來自草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曾到內蒙古參訪的胡克緯認為,布農部落與內蒙古的音樂表現形式雖然不同,但都包括對大自然的歌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同族群的人即使聽不懂其他族群語言演唱的歌曲,也可感受到草原的風或是高山的風,都蘊含著對大地的祝福。

 「和大陸交流,可以拿到很多不同的『鑰匙』,看見更多不同文化,」胡克緯說,交流也可激發佈農部落青年傳承本部落文化的動力。

 年近五旬的布農部落織布工藝老師達尼芙告訴記者,曾有一段時間,部落青年因外出求學、工作等原因,與族群文化有所脫節,部落文化面臨流失風險,令不少關心部落發展的人士擔憂。

 她認為,兩岸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面臨相似問題,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推動文化傳承。「扎根家鄉,和部落結合,年輕人和阿公阿嬤就沒有隔閡。」

 親身感受布農文化後,本次交流活動總顧問,來自大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表示,先輩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文化應該被珍惜。希望兩岸文化傳承人,都能把傳統文化教給年輕人。

 瞭解彼此,汲取經驗,共同推動傳統文化永續發展,正有越來越多兩岸青年以實際行動投身其中。布農部落青年朗蔚·瑪拉斯拉散,從台灣大學畢業後,目前在北京的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

 出席交流活動的她告訴中新社記者,兩岸都在進行傳統文化傳承工作,期待能有更深入的交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強強聯合,攜手在國際上展示中華文化資產。

 烤全豬、小米酒,活動中,布農人精心準備的地道美食,給來自草原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兩岸文化傳承人分別展示才藝,最後在部落長者帶領下,圍成一圈,載歌載舞,共唱《我們都是一家人》。(中新社記者陳小願安英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