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最早的中國」:展示不一樣的夏文化

 【中新社洛陽10月19日電】(中新社記者李貴剛 孫自法 韓章雲)從古至今孕育了華夏民族的華夏文化終於有個「家」。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19日在河南洛陽開館,記者走進這家博物館探秘「最早的中國」裡的密碼。

 何以落戶洛陽?

 河南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洛陽中國八大古都之一、河洛文化的「發祥地」。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夏朝到底在哪裡?千百年來,一直是未解之謎。

 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隊赴洛陽調查「夏墟」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從此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中國最早「紫禁城」、最早城市主幹道網、最早青銅禮器群、最早綠松石器作坊等文物遺跡……60年來,三代考古人不斷刷新考古的「中國之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表示,二里頭雖不像殷墟有甲骨文自證性文物,但學術界初步確認其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是毋容置疑的。

 鑒於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制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國官方將其納入「十三五」期間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並建館於洛陽偃師。

 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核心領土範圍便是在今洛陽偃師一帶。

 相關專家表示,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二里頭遺址最有可能就是夏王朝遺存,該博物館落戶洛陽有史、有據。

 有何鎮館之寶?

 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總投資約6.3億元人民幣。

 據悉,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60年來,出土了大量文物。截至目前,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共入藏兩千餘件文物。

 其中,被譽為「中國第一龍」的綠松石龍形器、被譽為「華夏第一鼎」的方格紋銅鼎、被譽為「華夏第一爵」的乳釘紋青銅爵、鑲嵌綠松石獸面銅牌飾等「國寶」入駐。

 值得一提的是,該博物館還專門開闢了「學術人物」板塊,講述文物背後故事。

 包括二里頭遺址發現者徐旭生、二里頭遺址首任考古工作隊隊長趙芝荃以及「夏商周斷代工程」倡導者宋健和首席科學家李學勤、仇士華、李伯謙、席澤宗等專家們的珍貴資料。

 兩年來,該博物館共徵集到「夏商周斷代工程」珍貴文件、圖書、音像資料共159件以及來自社會捐贈的有關二里頭考古的專家學者書信、手稿、書籍等。

 「這批珍貴資料是無償捐贈的,對整個展陳起到了重要補充作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不一樣的夏文化

 相比其他博物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最大的特色就是展現「最早的中國」,展示不一樣的夏文化。

 據知,該博物館共使用夯土4000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單體夯土建築,還使用了逾2萬塊紫銅裝飾板。

 眾所周知,夯土和青銅是早期遺址文化象徵。

 二里頭遺址發現了30多座夯土建築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最早的夯土宮殿建築基址群。此番有意將博物館與整個二里頭遺址環境吻合。

 遠遠望去,整個博物館就像一座「破土」而出的「銅城」。

 官方稱,這座「銅城」集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和利用的示範區,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和發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展示基地於一身。

 在陳列方面,該博物館設了「第一王朝」「赫赫夏都」和「世紀探索」三部份,系統地展示了夏代歷史、二里頭遺址考古成果、夏文化的探索歷程及夏商周斷代工程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同時,還通過文物、圖版、浮雕、沙盤、VR體驗等多樣的展陳形式,讓文物說話,讓文物活起來,讓觀眾感受不一樣的夏文化。

 中國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建立,有利於闡釋早期中國形成歷程,讓公眾更好地認知了解中華文明悠久歷史,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源遠流長、綿延不斷歷史的力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