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王屋山披上「綠裝」的新愚公傳奇  李貴剛

 王屋山愚公移山故事家喻戶曉。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愚公故里」河南濟源三代務林人用行動書寫當代「愚公」的新傳奇故事,讓百萬畝荒山染綠吐翠,為新中國困難地造林做出了示範藍本。

 「山上和尚頭,溝內沒水流。年年種莊稼,季季沒好收。」這是濟源當初生態狀況的真實寫照。

 1963年12月,來自全國各地的200餘名知青來到河南省濟源市國有南山林場,叩石墾壤大治山,成為南山20萬畝林海的締造者。

 「在遍佈碎石的荒山上把樹種活不亞於養個孩子。」劉月凱回憶起那段知青歲月感慨道,缺衣少食不言說,就連種樹土壤也是稀缺物,需要從山下運上來。彼時劉月凱年僅16歲,是年齡最小的知青。

 後來,來自北京、洛陽的技術員們通過實踐發現這裡適宜栽植刺槐、側柏等樹種,尤其是雨雪天栽植成活率更高。

 於是,每逢雨雪天氣,南山就顯得格外熱鬧。

 「我經常一手擲鐵錘、一手扶铇桿,劈石壘堰。」年過八旬的南山林場退休工人張廣奇是第一代務林人的傑出代表,他見證了南山從荒山禿嶺到茫茫林海的變遷。

 2008年以來,為啃下困難地造林的「硬骨頭」,劉月凱、張廣奇等務林人先後創造出壘砌魚鱗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劑、栽植優質壯苗的太行山區困難地造林成功經驗,讓王屋山10餘萬畝石板荒山披上綠裝。

 在太行南麓、黃河中下游「之」字形拐彎處,便是南山林場。「十一」國慶假期,這裡遊人如織,人們在美景中享受著「天然氧吧」帶來的愜意,這也是一代代務林人接力守護的成果。

 「三分栽、七分管。」栽樹容易管護難,第二代務林人從第一代務林人手中接過「綠色接力棒」。南山林場護林隊隊長王備戰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89年,剛剛成年的他「子承父業」開始管護萬畝森林。

 「林區在大山深處,只見樹木不見人,方圓數十里沒有人煙。」王備戰回憶道。

 管護辛苦還有風險。2004年,兩名盜樹賊在砍樹時遇見巡護的王備戰,他們先威脅後利誘王備戰均未成功。

 「你們砍樹違法,只要我王備戰在,你們休想偷走一棵樹。」王備戰介紹說,後來盜樹賊強行開車逃走,他撲上去攔截,直到增援的同伴趕到。

 侯朋是第三代務林人。談及當初的選擇,他不諱言,「爺爺和父親他們兩代人創造下來的自然美景不能毀在我們這一代手上。」

 南山林場是濟源市林業生態建設與保護的一個縮影。60餘年來,「綠色接力棒」代代傳承,得益於此,黃河主河道濟源段的水質常年定性評價均為「優」,王屋山等景區入選全國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單位。

 有了美景、生態,林業產業發展亮點頻現,「錢景」喜人。

 如今的濟源市成為植物的寶庫和動物的天堂。2015年以來,太行山自然保護區的紅外相機,拍攝到金錢豹、原麝等野生動物36種。「鳥中大熊貓」黑鸛和「水上精靈」白天鵝多次造訪濟源。河南省野生動物野外馴化基地落戶濟源,為重建河南省梅花鹿野生種群邁出了堅實步伐。

 近年來,濟源先後吸引困難地造林、植被恢復、農林復合等20餘個國家、省、市級大中型科研項目在這裡「生根開花」,被稱為河南林業的「矽谷」。◇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