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生活誌)以文學記住一座城市 喬捷
要民心相通,首先得互相瞭解。近年,澳門特區政府透過澳門基金會,舉辦「千人計劃」「千人匯」等項目,鼓勵年輕人透過到內地交流互動,繼而對國家、灣區和澳門的發展作客觀觀察和理性分析,為青少年成長、成才、成功創造更多機遇,從科技、學術到各種藝術界別都有類似的活動,文學作為以文字書寫人、刻劃人心的藝術,如果說建設灣區是我們這代人的任務或使命,那麼積極促進瞭解,應該是在研究、定義灣區文學時要同時進行的事情。
先創建了文學界的灣區生活,屬於這一時代的灣區文學,才有比較多、比較好的土壤予以發生。事實上,灣區十一城的概念推出,也有一定的時間,但不管是一般民眾還是文學界,其實並不一定會關心到底是哪十一城,哪四個是當中的核心城市。就從瞭解香港、東莞、深圳、惠州、廣州、珠海、江門、中山、佛山、肇慶、澳門開始,大灣區文學界的任務就已經有一定的分量。光是城市的名字,我們未必能記得住,唯有創造了故事、有了經歷和記憶,一個城市就會在我們的心中有了烙印。
例如第十二屆澳門文學獎公開組散文類的優秀獎作品〈香雲紗〉,那就是澳門筆會組織到順德的一次採風活動所取得的成果。尹紅梅書寫香雲紗此一順德獨有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對辛勤勞作、默默傳承手藝的匠人精神的致敬,但從另一角度也讓我們澳門讀者認識了佛山的順德,記住了一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