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仙草」變荒為綠「點石成金」  蔣作平  劉智強

 山溪、河畔、院壩,只要有石頭的地方,就有金釵石斛,這是記者在貴州省赤水市旺隆鎮紅花村的感受。在這個素有「金釵石斛之鄉」美譽的村莊,老百姓不爭耕地,爭石頭。

 得益於丹霞地貌、濕潤氣候等天然優勢,紅花村的老百姓石上種「仙草」,終於變荒為綠「點石成金」。

 「這裡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石頭,塊塊都是『寶』。」紅花村41歲的村民袁圖會指著房前屋後的石頭笑著說,過去,荒蕪的石頭地沒人要,自從在這些荒石上種下「仙草」,變綠的荒山便成了「金山」。

 村民口中的這種「仙草」,在唐代《道藏經》記載的「中華九大仙草」中排在首位。因其莖形狀酷似古代女子頭上的金釵而得名「金釵石斛」,是明代《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集調理腸胃、補腎益氣、明目清肝等多種功效於一身的名貴中藥材。

 「它的藥用價值主要是其成分中含有石斛鹼,明代《本草蒙荃》中寫道『石斛有效難尋,木斛無功易得』,栽種在石頭上的石斛要比栽種在樹木上的石斛的石斛鹼含量高。」旺隆鎮黨委書記趙中良說。

 過去,由於信息閉塞、交通不暢,紅花村的天然優勢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發揮,當地村民也未曾想過種植金釵石斛脫貧致富的事情。

 「赤水空氣濕度高、丹霞石遍地,一些村寨海拔也恰到好處,成為適宜金釵石斛倣野生種植的少有之地。」赤水市信天中藥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遠名說,「傳統育苗手段週期長、產量小,我們引入組培技術,金釵石斛人工種植開始走向市場。」

 袁圖會一家以前一直靠不到4畝的菜地維持生計,為了多掙些錢,她每天一大早便會扛起一背篼蔬菜,翻山越嶺趕到鎮上去賣。她說:「一年下來,也就幾千元的收入。」

 2007年,袁圖會在政府的號召下,貸款1.2萬元在村裡建起了第一個大棚。「我購買公司用兩年時間組培出的幼苗,在大棚裡進行二次馴化,一年後再賣給農戶種在石頭上。」她說,一根苗能賣1.5元,如今70多個大棚一年能賣百萬根苗,收入可觀。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村裡目前已種植金釵石斛超過1800畝。」紅花黨支部書記陳長友說,全村646戶中,有近440戶種植金釵石斛,其他沒有種植的農戶會在採摘期務工,獲取收入。

 袁圖會說,除了金釵石斛鮮條、乾條、乾花,很多村民還會製作金釵石斛盆景售賣。「一塊種著金釵石斛的石頭能賣兩三百元,我給它弄個花盆,稍微裝飾一下,就能賣到六七百元。」

 如今,在金釵石斛產業發展的推動下,紅花村的村民思維也越來越活躍,朋友圈、微信群、短視頻平台……不少農戶開始在各平台銷售自己的金釵石斛產品,常常是供不應求。

 「2018年村裡金釵石斛的產值突破千萬,戶均收入1萬多元。」陳長友說,大家年年忙碌,有活兒幹也有錢賺,土坯房變成了磚瓦房,手推車變成了小轎車,生態環境更好了,日子也過得更紅火了。

 不僅是紅花村,金釵石斛成為赤水市多個村寨的支柱產業之一,赤水也被評為「中國綠色生態金釵石斛之鄉」,建立了金釵石斛院士工作站,培育出各類經營主體37家。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現代化種苗繁育基地400餘畝,原生態種植基地8.63萬畝,直接帶動4000多戶1.2萬多名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