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加城市綠化並紓緩熱島效應 好家園促政府推廣垂直綠化

 【特訊】為配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戰略定位,構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應具備休憩的空間及綠化的景觀,讓市民和遊客感到休閒舒適。身兼中區社諮會委員的共建好家園協會時政關注組召集人羅萍促市政署加強城市綠化工作,同時參考國內外經驗將如行人、行車天橋和輕軌橋墩的大型「石屎」建築物表面變身為綠化牆,將澳門打造成宜居宜遊城市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羅萍表示,城市綠化對於澳門甚為重要,能有效紓緩熱島效應,減低空氣污染和噪音等,故市政署一直積極開展綠化工作。現時本澳主要是以平面綠化為主,但土地資源匱乏、高密度建築及街道狹窄曲折等客觀因素限制了綠化生態環境改善,對城市形象造成不利影響。

 羅萍表示,現階段應要考慮如何在地小人多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增加城市綠化。例如市政署之前在雅廉坊馬路聖心學校旁引進垂直綠化技術種植的「鐵樹」,這種「鐵樹」上部有傘型鐵架放置攀藤植物,長成後會有一個直徑約五米的「樹冠」,可突破平面綠化限制,增加綠化面積為市民遮蔭,又如新口岸水塘近回力球場一角,市政署用六棵樹拼合成一個樹亭,既美觀又實用。羅萍肯定有關「見縫插綠」方法,但「鐵樹」一直未有推廣至各區,建議政府做好後續工作,為更多的街道和市民展開新「樹蔭」。

 羅萍指,隨著城市發展進程,本澳出現越來越多大型「石屎」建築,如行人、行車天橋和輕軌橋墩等,這些建築物雖方便了交通出行,但生硬的外型影響著城市景觀。她認為本澳可參考國內外經驗將建築物表面變身為綠化牆。有研究指,每一百平方米的綠化牆一年能吸收二百三十五千克二氧化碳,相當於二十株樹木的一年二氧化碳吸收量,並且能降低五至十分貝的環境噪音,令綠化成為城市的一部份,能更好改善城市生態及市民居住環境,更切合「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