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訊】立法議員林倫偉日前指出,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旅客入境澳門的方式發生改變,根據統計暨普查局的資料,今年上半年經陸路入境旅客大增百分之五十一點四,但經海路入境的旅客則大減百分之三十五點三,當中外港客運碼頭及氹仔客運碼頭入境旅客分別大跌百分之三十四點九及百分之三十五點八。但港珠澳大橋的客運量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且呈上升的趨勢,可見未來澳門海上客運的發展並不樂觀。
氹仔客運碼頭第一、二期工程費用高達三十八億,每年營運開支超過一億元,因此社會一直質疑此為「大白象」,但碼頭還有第三期工程正在進行中,包括氹仔北安臨時碼頭拆卸,建造消防船屋、燃油碼頭、燃料儲存設備及加油系統、貴賓通道和海空聯運通道等,原定二0一九年五月完成有關工程,但因天氣原因延誤。然而現時氹仔客運碼頭使用量急跌,令人擔心未來客運量不足造成巨大的浪費,當局有必要思考氹仔客運碼頭的定位和未來發展方向,並善用碼頭和周邊的空間發展旅遊業,吸引更多旅客使用,以分流關閘及港珠澳大橋的客流。
氹仔客運碼頭其實具備良好的發展優勢,首先碼頭有足夠的泊車空間,可以承載大量客流使用;碼頭內亦有足夠的空間,提供餐飲、購物和旅客服務;碼頭的地理位置亦非常優越,鄰近澳門國際機場,並有輕軌站作連結,接通氹仔舊城區、大型娛樂渡假村和蓮花口岸,有海陸空聯運及旅遊的優勢,應充份利用。而澳門一直缺乏非博企經營的大型購物中心,旅客沒有太多其他選擇,近年旅行團更深入民生社區進行購物和用餐,嚴重影響市民的生活,亦難以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遊體驗。政府應考慮以上因素,結合氹仔客運碼頭的優勢作合理利用,適時調整發展計劃和建設,運用空間發展新的旅遊熱點,才能發揮新碼頭的價值。
為此,他提出以下質詢﹕
一、隨著旅客及居民出遊增加,海上客運的使用反而減少,特別氹仔客運碼頭造價及營運費用高昂,但使用情況未如理想,而外港客運碼頭和它的功能重疊,未能合理運用資源。隨著第四跨海通道即將上馬,未來兩個碼頭會否作出整合?當局對氹仔客運碼頭有甚麼發展計劃,如何避免大型基建空轉造成浪費?
二、氹仔客運碼頭第三期工程造價超過十五億,當中部份設施未見有迫切的需要,而氹仔北安臨時碼頭拆卸後有較大的空間作更多旅遊項目的發展。為配合碼頭未來的發展,請問當局會否考慮重新檢視並調整相關計劃,考慮增建大型的飲食購物城,並推出措施鼓勵旅遊業界使用,減少旅行團對民生社區的影響?
三、不少城市都會將碼頭及周邊地方打造大型娛樂及購物商圈,並成功吸引市民和旅客到訪。隨著橫琴口岸將落成,未來會吸引更多旅客通過新口岸來澳;氹仔輕軌即將通車,也將串連氹仔各個旅遊點,吸引更多旅客到訪氹仔。為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善用大型基建,請問當局會否於氹仔客運碼頭及周邊地方打造新旅遊熱點,吸引和分流旅客?」◇